2006年辽宁公务员申论解析

编辑:sx_liss

2014-09-28

2006年辽宁公务员申论解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邀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x×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问题及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主持人】有网友问:丁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各界政府有没有把建立突发事件的机制列为考核执政能力的指标?

【D部长】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事故,有人把他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踩踏事件等等。

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不是来自于这个领域。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机制,因此,遇到非典的情况,政府的控制很及时,非典并没有证明中国的控制能力不强,而证明了动员机制还在起作用。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遏制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细化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个案来讲,一个一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D部长】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请问,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D部长】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等,这些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我们谈到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D部长】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启动了相关机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角度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映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因为非典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我们今天探讨的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D部长】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发现这种病,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的情怀”】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D部长】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省部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D部长】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群众不要围观以免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时,把握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您认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吗?

【D部长】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期,我主要是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人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参加医疗保险系统的城里人还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认为是突发事件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它一定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里。

【D部长】比如海啸,已经有很多年在中小学地理书中它都不是重点内容,但东南亚的海啸,因为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即将发生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大家又认为应该纳入教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D部长】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财力,包括各物资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我们不能动不动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局、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如果不够,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协同。这回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治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网友"ZZ40"】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最近矿难事件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D部长】“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措施要付出代价。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录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不能认为这种代价就是浪费。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的很快,这我们无法预料。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撤离就是浪费。当然,如果把防灾救灾的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网友“一言等于九鼎”】举几个例子表明应急预案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教训。

【网友“英岗岭”】举几个例子表明同样的危机、不同的结果。

【D部长】国际、国内的例子都有。国内的例子,今年春天“流行性脑炎”又出现了,这种病已经多年没有发生,不存在病毒未知的问题。非典以后,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卫生防疫报告机制,这和卫生领域的应急预案是吻合的。这次流脑在南京、江苏一带大概只四天就解决了。美国的飓风这次很大,但令人们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一个政府、一个最强国家的政府竟然在飓风发生三天以后,不采取任何行动。同样类似级别的飓风,在加勒比经常发生,有一些人说古巴的体制不好,但古巴的每次飓风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机制,有一套应急机制,很容易组织大家迅速疏散。

【网友“黄浦江边的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D部长】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请问D部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这位网友可能更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D部长】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都是有准备的。第二,中国文化5000年,遇到很多次大灾害,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中国的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人要饭。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人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是一个前提。

【D部长】今年国务院提出为十一五准备的社会保障材料,我国曾提出就业是当前面I临最大的社会问题。就业是人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就业,就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实际上西方国家从1760年到1960年,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没解决就业问题。西方人口开始只有1.4亿,我们国家解放后6亿,改革开放10亿,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到国外移民。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消灭了很多人口,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就是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物质领域中资本不断替代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又形成一种新的矛盾。

【D部长】由于现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的迅速,造成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吗?

【D部长】从西方国家看,社会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解决。我们要给失业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失业的家庭也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灭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写的是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网友“报国忧无门”】D部长,您好!请问1.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吗?2.您觉得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有哪些优势与不足?3.在应对国际恐怖活动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有些什么措施?谢谢!

【D部长】我国现在在国务院建立国家总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我国动员能力很强,我个人认为,矛盾不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上,而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防止、预防机制。特别是社会根源的、经济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是更重要的。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可能是防止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最根本的措施。

【网友“莲花伊人”】政府在处理危机管理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网友“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些方面?

【D部长】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政府就代表一种有组织的力量。而在突发事件中,有组织力量比无序的民众更能有效地抑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蔓延。所以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主持人】人的因素非常的重要。

【D部长】对。

【网友“枉评天下”】丁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D部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盈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们政府鼓励大家为受灾国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于突发了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认为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利用商业保险等机构行为?

【网友“枉评天下”】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说,这两方面不难理解,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一说比较新鲜。请您谈谈,“经济手段”介入预案的含义是什么?

【D部长】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只能对已知自然原因的灾害做出反应,不能对未知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根源的问题做出反映。比如,你无法为非典保险,因为不知道它要来。现在还没有听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也不发生一次,不可预见度太高。对未知、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还是需要政府作出反映。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这个社会就要改朝换代了。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尖锐。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问题上,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政策协调?

【D部长】国家由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时人们之间的感情淡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家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一个公民的本份。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难说了,这时会有利益冲突。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做工作的恐怕还是政府。

各利益集团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由于下岗造成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有问题,导致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还是采取了尽量不让矛盾激化的方式,协调解决。而不是诉之于法院,在社会变革很快的情况下,法律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形势。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能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网友“缘圆”】从云娜到麦莎,我国在应对台风的危害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启示?

【D部长】首先,台风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报的,我国已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减轻台风灾害,台风已经不是一种引起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了。在中国目前应对台风的体制下,气象部门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第二,北京市政府的预案是采取避风,尽管会产生一定的经济代价,起码可以大量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这点我们已经做到了。

【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D部长】这属于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和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动的踩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利。

【主持人】政府部门应当反思。

【D部长】政府不但要吸取教训,而且应当在今后大型节庆活动中,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

【网友“二月份的那场雪”】从北京大雪堵路到下雨不愁的变化,体现出来哪些方面的转变?

【D部长】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车都是存在的,大雨塞车是由于我国的地下水系统不好。北京大雪堵路是由于机动车增加太快,同时出了很多新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属于经验问题。北京的交通确实存在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

很多国外的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路不少,但是放射性状的路太少,不利于疏散交通。这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体制下解决的问题。另外就是扫雪的问题,过去是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改革开放以后,要求各单位自扫门前雪,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持人】在应对突发公共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丁宁宁】我认为作为普通教育、尝试教育是需要的,通过公示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找哪一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教育写到课本中去,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但是作为普及性尝试教育我认为是需要的,包括对国外的旅游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您也提到所谓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并不是要重新设立一个什么应急事件委员会之类的政府临时机构,而是要明确突发事件情况下,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责任和工作程序,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讲,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各级政府固然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期待社会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风调雨顺,同时,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突发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部长】我同意你的意见。

【主持人】谢谢D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要求概括D部长讲话的主要内容(500字)

【答题思路】

D部长讲话的内容,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人为造成的问题,包括就业、人口、社保、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涉及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答题的思路和表述,涉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方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具体来说,D部长的讲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安全;②稳定;③发展。

【参考答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为此,新华网邀请D部长与网友进行了广泛交流,其谈话要点概括有:

(1)正确理解突发事件的概念。若是突发的自然灾害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会危及公共安全,也就不能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2)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在增多,建立一整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机制,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3)非典事件的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肯定了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但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亟待完善;

(4)一个国家要有一定富余财力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防治得了;

(5)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就业问题是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之一;

(6)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机构及各社会团体组织应以大局为重;

(7)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普及性常识教育是必要的。

二、根据六个网友发出的帖子,要求指出哪些网友的观点与D部长讲话内容有矛盾,并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网友帖子上的观点是他们个人理解和自由表述的结果,与D部长的观点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但更常见的应该是理解和表述都有所偏差,甚至极不确切,而又常常是无法直接看出。有、的在表述上反差明显,有的则是有出入的,有的不一致是相反的,而有的却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这些情况都是判断不一致的陷阱和干扰因素。因而,在辨析时要细心判别,避免误判。

【参考答案】

网友甲、丙、己和D部长的观点不一致。

甲对突发公共事件概念的理解与D部长不一致。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才可使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点。

丙观点中第一句话有错误。由资料中可看出,古巴之所以能够应对飓风,是因为其动员体制和应急机制,而和社会制度无关。

己观点中也是首句有误。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尽快地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而非“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

三、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自己的意见。要求写出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答题思路】

这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或申论对策文章。基本模式是论点、论据、结论三部分。

论点可从材料涉及的典型事件提起,引出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稳定、发展)。

论据可以包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最后,最根本的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从源头上解决公共安全问题。具体来说:

(1)领导重视,把公共安全作为大事,常抓不懈;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介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常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建立全国性的预警机制。

(4)各单位、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理顺关系,消除体制性障碍;

(5)为减少和防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间昀关系、国家宏观调控与引进市场机制的关系;

(6)建立健全关于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法规。对负有相关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严厉惩处。有的给予党纪、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例文】

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第三,强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四,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顸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第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2006年辽宁公务员申论解析

标签:申论真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