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1-30
意外的发现
刘江凯在他所做的一项数据统计中意外发现,从翻译语种数量来看,卫慧的翻译要远远多于其他当代主流作家,更意外的是,卫慧的翻译作品主要就是《上海宝贝》这一部。
“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海宝贝》曾在国内被禁止出版,外国人对此好奇;第二,书中对性有出位的描述。由此可以推断,流行元素对世界图书市场的影响很大,作品翻译数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
刘江凯另一个意外发现是,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越南语翻译数量多于英语。刘江凯研究的十二位中国当代主要作家中,他们的主要作品都有越南语的译本。像余华、莫言这样的作家还一度在越南读书界形成一股热潮。
而这个重要的现象一直被诸多媒体和研究者所忽略。
“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更在意欧美的强势文化。”刘江凯说,“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认同,因此,以前对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有一种全民集体无意识的焦虑感。莫言获奖的好处,是我们能借此矫正心态。国内媒体的过分炫耀和全民兴奋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自信起来。如果我们足够强大,为什么这么在意外国人颁给我们的一个奖?”
中国文学依然处于世界边缘
“不要被诺贝尔奖砸昏了头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在与国外的交流中还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每年译介出去的不到10部,而引进的远远超过这些。中国文学仍然处在世界文化的边缘,边缘到有些让人无法接受。”刘江凯说。
几年前,刘江凯曾经在德国波恩留学,他留意到波恩的书店里很少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作品。
“国内即使很小的书店里都能看到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但英法美等几个国家的书店几乎没有完整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专栏。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法国书店曾经出现过一个小小的中国文学书架,但书展之后就没有了。”刘江凯说。
“国内做出版的朋友也说,相比国内作家的原创,他们更愿意翻译外国作品,因为中国读者更追捧国外文学家的作品,出版翻译作品很少亏本。”叶开告诉本刊记者。
“2006年引进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默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听朋友说至今已经销售40万册了,虽然我个人觉得翻译得不灵。但莫言的《蛙》在获奖之前只印了20万册。国内其他一流的作家,除去那些畅销书作家之外,小说销量10万册都很困难。所以,中国目前整体的文学创作仍然弱势,即便翻译到国外去,实际上也是处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里,几乎不能在真正的国外普通读者中流行。西方读者很自大,他们对你的文化没有兴趣。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我们只有承认,才能有赶超的机会。”叶开说。
鉴于此,刘江凯倡导在海外建立推广中国文学代理机构。
“余华和莫言这样的作家,有着很成熟的海外推广和代理机制。创作当然是根本的因素,但当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在流通的环节会涉及翻译家、经纪人、海外出版社的宣传,还包括版税的洽谈、海外汉学家的推广,等等,是有一整套机制在里面的。翻译是公认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更大的瓶颈是海外代理机制的缺失。你看日本是怎么推广川端康成的?”刘江凯说。(记者柴爱新、特约撰稿白春阳)
标签:辅导资料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