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务员申论:“三公”经费看“自我评价”

编辑:zhangrongfangcms

2013-03-10

随着公务员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考公务员,在此,威廉希尔app 的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的相关热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府如何自我评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全年支出7.91亿元、审计整改624.24亿元、审计成果投入产出比为1∶82……继公布“三公”经费账单之后,审计署日前以一份2010年度绩效报告再次赢得掌声。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因为它是中央部委绩效报告的首次发布,还在于它展示了一种“专业力量”。少有大而化之,少有含糊其辞,也没有一味的报喜不报忧,而是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说话,既公布了人均审计成果逾2000万元的业绩,也公布了中国审计投入产出比,还介绍了这一比率的国际排名——远高于英国,略高于日本,低于美国。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布绩效报告是为了让公众明白“钱花的值不值”。已有人大代表在微博上反馈道,透过审计署细致客观的报告,发现“加强审计是一件合算的事情”。看来,这无论对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对审计部门公信力,都是利好。

说服力源于专业,公信力来自坦诚。从公开“三公”经费,到发布绩效报告,审计署频获肯定,原因正在于此。反观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要么犹疑观望,要么语焉不详,甚至以“数字敏感”为由不予公布,如此“公开”自然难获认可,也无助于公众树立正确认知。比如,看“三公”经费不仅要看绝对数额,还要看人均经费,更要看部门职能。只有告诉公众全部事实,改变信息不对称,才能打消疑虑建立信任,进一步通过“公开”改进、完善政府工作。

这些年来,从房价到股市,从居民收入到幸福指数,从反腐倡廉到群众满意度,一些部门的统计数据与百姓感知相差甚远,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某种“不专业”:计算方式的不完善,取样数据的不周延,关注领域的不全面,以至于“统计”被揶揄为“估计”,一些信息发布常常引来“反面猜想”。但本质上,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倘若“三公”经费花得太多,用在刀刃上的却很少,自然不敢说得太细;倘若公布工作绩效只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以满足知情权为归依,自然会以谈主观成绩为主;倘若“一贯正确”的思想依然普遍,容易自夸、少有自谦乃至遮丑护短的现象就难以消弭。

有人说,审计署的标杆式举动与其“术业专攻”有关,与其“清水衙门”有关。这或许是一个原因,然而,回应公众关切本来就应是公共部门的必备素质,那些“油水部门”更应成为行政改革的着力点。透过一些部门公开透明的随意性,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主观化,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唯有不断强化细化规则制度,减少主观随意性,公开透明才会成为唯一选项,“政误”公开才会成为政务公开的一部分。

毛泽东曾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社会稳定从来都需要群众支持,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源于满足群众需求的能力。既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勇于正视并解决问题,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程。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更多信息

公务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