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务员申论素材:关于教育公平

编辑:zhangrongfangcms

2013-02-09

随着公务员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考公务员,在此,威廉希尔app 的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注“起点公平”

毫无疑问,“教育公平”正日渐成为社会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教育公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样处理好教育 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之后不久,“教育公平 ”四个字便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使用频率一路攀升。

近年来,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占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日渐呈 现失衡状态。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 教育投资中的23%,而最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高考录取地区化差异问题则将教育不公平表现得 最为明显: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只能上当地一般学校的高考成绩,拿到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 。人们还可以从“择校费”、“借读费”等众多名目繁多的收费问题上感受公平失衡。

教育公平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 又会反过来使收入不公平加剧,如果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循环不断下去,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环境,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不 仅应该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在振兴教 育这一道理,更应关注在现有情况下如何缓解教育不公平问题。

针对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今年将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 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2005年将会对全国3000万学生提 供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贫困县的家庭贫困学生免除杂费,并提供部分生活费。

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应将教 育公平问题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在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不 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公平做出决定和行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资料十三: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中国教育公平受关注

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要把教育公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来抓”。同时,他也指出:“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做进一步改革,这 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三大不公”困扰教育

梳理人们当前对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种种质疑,大致有三大层面。

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据国家相关课题组调查显示,近年随着学历增加, 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现在,城市人口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 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其次是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广大“外省人”的不公。

对于普通国民来说,国家正义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最高学府公正地向各地国民敞开 大门。但现实是,多数省份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要比大都市的孩子付出大得多的心血。

除了城乡差异与招生指标的不公正外,还有一种不公正,它是由各种特殊招生手段 造成的不公--也往往和“教育腐败”相挂钩。

(二)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

“三大不公”当头,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力。教育本应 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个不分贫富贵贱的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愿景,但面对“三大 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 了阶层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 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 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就此指出:户籍、就业、人事这3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 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观察家们还指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 度等都在逐步走向公平、公正,但与之相比,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却在恶化。国民占有教育资 源严重不平等,造成公民在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平等,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 碍之一。  学者张玉林以讽刺的笔墨写道:“近10年以来,当大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往‘ 新马泰’旅游,从而展现城市中产阶级的富足和潇洒时,无数遭受工资‘拖欠’的乡村教师 却构成了各地上访队伍中令人瞩目的群体。”  乡村教师这支在传统社会曾担当社会整合作用的力量,现在却向着“不稳定”的方向转 化,这显然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目前这样一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学者陆学艺感叹 。学者朱学勤也指出:高校是教育的最后一站,理应对此前阶段客观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公进 行亡羊补牢,尽可能补救前衍,怎能再人为的继续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呢?

(三)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不少研究者指出,中国目前这种“教育不公”的体制,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城市优先取向”的思路残余。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 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 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相关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 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

此外,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所获公共资源竟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创办 所谓“一流高等学府”,上亿财政拨款往往投给办学条件已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 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方式解决。这也就是说,为了造就堂皇体面的大 学,其副产品可能正是乡村中小学的凋敝!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平 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

还有观察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和财政官员有种偏好,即人为地制造“重点”。 于是我们听说这样一种荒谬的事情:一所普通中学不得不用10万元的可支配经费,去面对13 0万元 的正常运转需求;而它邻近的重点中学却可以得到1000多万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拨 款。与此相对应,在同一个城市,重点中学教职员工的收入,可能在相邻普通中学的五六倍 以上。

农村地区亦然。县里大部分高中教育经费通常投向一两所高中,力求培养几个尖子,几 个状元,结果“树起一根杆,倒掉一大片”。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的教育, 不仅承受了城市给予的不公正待遇,还将这种不公正的模式可悲地复制到自己的体内。

这一行为的逻辑是什么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教育资源的掌控者们倾向于让自家子女入读 名校、重点校,便合力使“扶富削弱”的风气愈演愈烈。在某省,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财政部门向一所重点中学每年多拨款50万元,以换取本系统子弟优先入学的机会。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农村劳动力广泛流动和城市化加速,这种偏袒城市居民、刻意制造学校等级的教育政策显然已失去现实合理性。

对此,中国政府显然已有所意识,教育部日前表示,将把教育投入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 村,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阶段,将力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助学体系……这 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开端,但离问题的公正解决,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观察者指出: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喊了近20年,直到1998年底,教育部才公布高 考改革方案,并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此后,全国陆续形 成包括“3+2”、“3+综合”以及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招生考试。但是,改革一 直没有触及非议最多的招生指标地域分配不公平等重大问题。

武汉大学洪可柱教授对《南风窗》直言,中国现行高考制度仅仅具备形式上的公平,但 实际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因此出现各省录取率和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 了地区之间原已存在的教育不平等,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中西部崛起的国家战略。

洪教授尖锐地指出,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来维持的,理应对全民平 等开放。而现在,一些大学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搞分数线差异,“其真实目的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维护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小群体的特殊利益”。

对中国教育改革历来存在的“虚幻性”,2005年元月毅然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辞去教职 的陈丹青教授在其辞职声明中有这样鞭辟入里的分析:  近期教改种种“药方”,均移自西方先进经验。然实行易,见效难,因西方体制背后的 深层结构--学术自主、教育私立、市场机制等--中国无一具备,仅片面引进“教条”, 一厢情愿强求,遂不免效颦画虎,两皆不似。而50年文化断层、教育滞后、行政结构尾大不 掉、知识储备浅薄寡陋等历史包袱,并无本质改换,兼以“药、症”同体之效,诸般教条如 急火猛药,过犹不及,尤添病源……  有人将教育体制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显然,它已掩饰不了丛生的裂缝,也无法阻止多数人对此的质疑与抨击。

(四)警惕扩散到系统末梢的腐败

制度的缺陷长期没有纠正,自然滋生大量腐败行为。

研究者指出:一方面,由于历史沿革,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教育一直在绝对垄断当中, 不论是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还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都在严格控制之下。同时,由于财政 来 源多元化,令相对短缺的资源逐渐向特权阶层倾斜,使国家教育离均衡的目标越来越远。

变相包括中小学的乱收费和乱办学--所谓“兴趣课”,“特色班”,“名校办民校” ,“二级学院”,无一不是大行蚕食公共利益。

对高校来说,近年在招生录取、学科设置、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干部聘任方面,“猫腻儿 ”也越来越多。

显然,中国教育早就不是从前的“清水衙门”了。但相关的监督、制约措施却没及时跟进, 使教育界对权力的制约落后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仅从一个小小数据就可以看出 :据悉,中国不少高校,非教学的行政后勤人员竟然超过60%的比例。

另外,大多数人还忽视了教育的腐败早已不仅存在于基建、招生这些较为明显的环节。 有教育界内部人士指出,腐败早已渗透教材教辅的环节--对于逐利者来说,这里有一座超 级大金矿。 据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 费的钱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回扣率约为30%左 右,如按此比例,每年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

任先生还指出,据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但这些乱收费项目,还 没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应是5000亿 元了!这一数字,足以养肥庞大的分利集团,并阻挠动真格的教育改革--这无疑是比5000亿 人民币贪污浪费更可怕的事情。  “教育腐败的实质在于权力失控。”《眺望》周刊最近在探讨“陕 西省3年倒下7名厅级校 长”问题时,如是结论。而结合上述教材回扣的问题,更应予注意的是,虽然高官腐败夺人 眼球,但最可怕的,乃是某种腐败气氛在整个系统内的弥漫,最后变成一种无形的、人人都 默认的规则化运作。

假如每个班主任、课任教师都进入“售书提成”的环节,成为进入教室的“零售终端” ,并享受提成带来的好处,那么,所谓“师道尊严”何由确立?腐败就会进入整个教育生活 的血管与神经末梢!

所以,在记者看来,阻击教育腐败,最关键还不在于阻击行为意义的个体腐败,而是要 阻击可能正演变为规则本身的系统腐败--比“害群之马”更大的威胁是悄然流行的“马瘟 ”。阻击教育腐败的目的,不仅在于恢复教育的公正性,更在于恢复古老的“师生之伦”: 教师的“束”应来自“传道、授业、解惑”的努力,至于销售教材与文具的“营业员工资 ”,则分文不应苟取!

(五)让教育议题重返时代重心

“教育公平”改革呼声急--有许多值得聆听、尊重和沉思的声音:发自广大的民间, 发自富于良知和责任感的公民们的内心。

2005年,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等31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改进高考制度”的建议,包 含“取消地域指标,重点高校实行联考,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等一系列内容。建议公布后 ,深得广大民众支持,一时各地报纸纷纷辟出专版讨论。开春以来,还有更多温和或激进的改革呼声在积聚,在回荡。湖南“教育界五老”建议:在国家预算法中规定,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并应严格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崔琳在今春“两会”上提议: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公办中小学要尽快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主渠道。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建议:大学应可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其中,国立大学向全国公 平招生,地方高校可倾向当地生源。杨还认为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完全违反义务教育 法,造成强烈的择校热,应该停止。保送生、特长生、定向生、国防生、三好生加分等政策 ,也都应予取消。以网上论政著称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应从农村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广东民营教育家信力建先生则认为,只有建立至少省一级以上的公共财政,实现教育财 政划拨的整体均衡,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或者国民教育。呼声较高的教育改革吁求还包括:

--建立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行政部门只能按照《宪法》和《教育法》对学校进行投入和宏观规范,不能以政策方 式进行具体干预和谋利。--大学应实行政校分开的制度,鼓励自由和创新的学术研究。

--改革高考方式和内容,压缩考试科目、天数,增加高考次数,推行能力考试,减轻学 生负担,考试由民间机构组织,招生由大学自主。

--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办大学,取消在高考招生、政策扶持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歧视 。

--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应在所在城市平等就学。

--立法规定社区参与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人们向教育制度大声呼唤的,乃是一个崭新的“公共性格”,即公平地供给、公 正地选择、公开地治理的新国民教育体系。“教育的改革,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深远利益,有理由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改 革,吸收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热情、聪明才智,共同铸造一个透明、法治的公共教育制度-- 和谐社会的理想就寓于其中。”洪可柱教授充满激情地如是呼吁。“有教无类。”我们期待着“教育公正”运动的开展,让平等受教育权重返时代议题的 重心。

更多信息

公务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