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zx
2015-10-12
为了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小编为您整理了2015河南公务员行测备考指导:巧辩阅读理解的“分”与“总”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巧辩“分”与“总”
对于片段阅读的常规主观题来说,只要从宏观方面入手,把握住文段的结构,确定出文段的重点,选择出正确答案就会易如反掌。对于“总分”结构来说,只要能够从文章中快速把握住“总句”,这个题的答案就出来了。一般来讲,总句无非就是观点句或者对策句,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总句”很难从文章中一眼找出来,对于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换个角度,通过排除“分句”来锁定“总句”。在整个文段中,“分句”一般处于辅证地位,常见的“分句”就是原因论证、举例论证等。下面就重点分析这几种“分”句的模式,以供考生在找“总”句时进行排除。
二、表述原因的一般为“分句” 可排除
所谓原因论证就是指对某个观点进行原因分析以便让人更信服这个观点,因此原因论证一般作为分句处于辅证地位。
【例1】现在的学术发言环境比过去好多了,可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犬儒主义,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讲出来,唯恐得罪什么人。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是过去搞怕了,有些是胆小。但你在学术界,不把真正的问题讲出来,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是做不成学问、搞不成研究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做学问要敢于挑战权威
B. 没有骨气的人成不了学术大家
C. 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
D. 学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解析】文段中的“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是过去搞怕了,有些是胆小。”就是对前面所提出观点的一个原因论证,故而处于辅证地位,本身不重要,整个文段是一个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的总——分——总的文章结构,通过看首尾句可知答案就是选项C。
三、举例论证的一般为“分句” 可排除
所谓举例论证就是通过举例子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或引出一般性的结论,由此可知例子前后出现的的观点或者引出的一般性结论才是重点,故而举例论证一般作为分句处于辅证地位。
【例2】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庭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思,而衰,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B. 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 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 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解析】文段从“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全部是举例论证,都是对前面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对剧本写法不一样的举例说明,处于辅证地位,本身不重要,文段是一个总——分结构,故答案选C。
我们会将最全面的公务员考试资讯提供给您,更多2015河南公务员行测备考指导文章敬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祝您学习之旅愉快!
相关推荐:
标签:行测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