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4-01
[必要性分析]
首先,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目标引领社会风尚是现实社会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让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骄傲,亦让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在享有更为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焦虑和浮躁,社会上也存在价值虚无现象。这自然有“成长中的烦恼”,但不可否认的是精神大厦存在缺失,部分人失去方向感,找不到价值实现的途径与精神的归宿。所以,党和政府不仅承担着带领人民发展经济的任务,同时,越来越突出地面临着精神和道德建设任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仅盯着物质需求是不够的,帮助社会大众找到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平衡点,更为关键和有效。这显然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其次,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目标引领社会风尚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需要清晰的价值坐标的支持,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大国崛起的标志与价值目标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不能出口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不叫大国。这就带来两大问题:一个是能不能创造先进的文化决定着中国能否圆梦,因为先进文化支撑下的民族才拥有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能力;深入下来则是另一个问题,即没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的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创造先进文化。文化的内核或支撑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必须以自己在先进文化上的更多创造和担当赢得世界的尊重。到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凸显。
再次,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目标引领社会风尚是党中央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在治国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民群众耳目一新的举措,其中包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曾多次突出强调共产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的问题,这些显然不仅仅是道德倡导,而是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什么是价值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什么是幸福和如何赢得幸福等根本命题。
[建议措施]
一是要注意把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2.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3.弘扬核心价值观 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
[开头示例]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文化多样、利益多元、思想多变给不少人形成强烈冲击。有人心理失衡,有人面对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心生疑虑……如此种种,无不提醒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坐标引领社会风尚是多么迫切。
[分析示例]
价值认知,即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民众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对其进行价值认知是必要的。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相对于价值认同来说,它处于感性认知的低级阶段。只有在感性认知的基本前提下,通过思维活动对其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个人价值观对其的过滤、改造,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价值认同的阶段。
[结尾示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阔天地在基层,生动实践在社会,丰富经验在群众。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是实践者,既是传承者也是弘扬者。要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民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汇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下,这样的生动景象、豪迈气魄、恢弘力量,必将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成就民族的伟大梦想。
这篇2015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
相关推荐:
标签:申论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