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ss
2014-10-20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哲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认为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反之,都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一切哲学都不能超出这两大派别,而鉴别和区分它们的标准,只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承认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够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就是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线索,使我们能够透过形形色色的哲学名词、术语抓住它们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和本质。它是我们识别和批判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实践意义。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就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在实践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实践发展、认识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2)自然科学条件。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科学新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坚实的具体科学基础。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先后写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丰富和完善了他们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系统化、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哲学总结。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等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实践观点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实践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之中的基本观点。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到底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便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都是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生产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而作为生产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对人民群众生产实践活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二)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是“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工业革命所体现的人类劳动巨大创造性的认识,深知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巨大的历史作用,从而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了应有的地位,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解决了哲学史上的难题,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崭新哲学思想,进而达到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科学定位,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真正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观和哲学使命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认识世界,但这种认识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粹思想领域的争论,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认识都必将失去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让哲学的理论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真正体现时代的精神,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观和哲学使命的变革。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
1.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科学定义在于: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这个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它不仅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哲学指导,而且也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
2.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物质统一体,又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前提下的统一性,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是物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含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指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所获成果的总和。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最原始的反应特性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间经历了三次重大飞跃: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意识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哪一种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它们是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意识活动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作为意识活动重要内容的人的心理对人的生理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具体表现为,意识具有认识的作用,预见的作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的作用,指导和控制人行为的作用,规范和调整社会成员的关系和行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同样,如果只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
来源:考试大-公选领导干部考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固有的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所谓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某种联系,整个世界是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层含义:从事物的外部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联系着;从事物的内部来看,任何事物的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各种联系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唯物辩证法要求在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主要联系。
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原因在于:(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哲学
标签:政治知识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