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dangey
2013-09-06
摘要: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3年公选领导经济基础知识:国际经济信息,希望能更好的帮到您!
第一节开放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基本标志主要是“三化”。即信息化、市场化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跨国化。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这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3)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4)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迄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资源和奴隶的掠夺,是生产和贸易超越国界的最早阶段。
第二阶段:以流通领域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国际贸易在地域和数量上扩展,资金在国际间局部地流动。
第三阶段: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并行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生产国际化趋势的形成,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第四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阶段。由于冷战结束,世界市场随着两大政治集团对抗而受到分割的局面被打破,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轨和发展中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使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推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进程大大加快,规模空前提高。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地区经济组织,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EU)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三)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是主导力量。(2)信息技术是主要驱动力。(3)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二、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1.振兴经济
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全球性经济“热战”却拉开 序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只有发展本 国经济,开拓市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世界各 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2.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国只有加强同其他 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
展。所以,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主张推进自由贸易,希望通过彼此间开放市场,扩大本国产品与服务的出口。
3.全球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要制定自己的全球化战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欧洲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大,美国创建美洲自由贸易区,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这些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体系。发展中国家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在加强南南合作的同 时,也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二)区域经济翁作的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主要有:
(1)优惠的贸易安排;(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 (5)经济同盟。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初的迅速发展时期;(2)20世纪70年 代初期至80年代初的缓慢发展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新迅猛发展时期。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1.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内部贸易增长。
(2)促进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
(3)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力。
2.区域经济合作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地对区域外的国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排他性,在区域内贸易增加的同时区域外贸易有可能减少,这种贸易转移效应必然影响到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较难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与享受优惠条件的成员国竞争。此外,由于国际资本急于进入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享受其优惠待遇,也使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外资更加难以引进。
三、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经济实体。生行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超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高度发达的国际化企业组织形式,或者说国际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高度发达的资本国际化形式。
(一)跨国公司的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跨国公司必须是一个在多个国家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母公司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对其他实体进行控制;
第二,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协调一致的共同策略;
第三,跨国公司内部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承担责任。
因此,并不是任何发生国外经济活动的企业,都可以称得上是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1)国际化经营。
(2)一业为主,多样化经营。
(3)一体化生产经营。
(4)全球经营战略。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1)以全球战略为导向。跨国公司一般都以本国(母国)为基地,把全世界作为企业活动的舞台,组织国际化生产与经营。
(2)以分权和集权相结合为模式。跨国公司实行高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它从全球经营战略目标出发,在生产上往往采取“集中生产、分散组装”,在经营上则采取“集中指挥、分散经营”的经营模式。
(3)以综合性优势为基础,跨国公司的经营结构和投资结构多样化,从生产到销售,从流通到金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
(4)以控制为保障。跨国公司在资本占有或所有制形式上实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形式。
(5)以雄厚经济实力为条件。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化经营的优越条件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跨国公司的主要作用
(1)改进资本结构。能够增强为东道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收入。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同时出现在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部门层面。
(2)促进技术进步。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贸易中最活跃的力量,控制西方工艺研制的80%和生产
技术的90%。75%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属于跨国公司直接进行或与跨国公司有关的国际技术转让。(3)改善经营管理,对于国际直接投资所在的东道国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带来新的设施,增加资 本存量,扩大生产和就业。
四、国际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经济竞争优势的研究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点课题。国际上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两大权威机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它们每年各自对外发布国际竞争力报告。WEF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IMD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力是“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两个定义对国际经济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
(一)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IMD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力由八大要素构成。
(1)国内经济实力一一用以测度一国宏观层次上的经济实力基础;
(2)国际化——用以测度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程度;
(3)政府管理——用以测度政府政策对国际经济竞争力发展的有利程度;
(4)金融体系——用以测度股票市场及金融服务的绩效;
(5)基础设施——用以测度资源与基础设施体系对国内企业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
(6)企业管理——用以测度以有创新精神的、可盈利的及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企业的能力;
(7)科学与技术一一用以测度一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成就、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8)国民素质——用以测度一国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政府管理创新。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强国的国民素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企业管理都属于世界一流的水平,但这些强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存在较大的问题,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政府管理创新。
(2)基础设施。现代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于各种生产要素之中,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4)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贸易,为扩展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广泛的交易媒介。
五、国家经济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经济范畴
1.国内经济安全与国际经济安全
国内经济安全是指本土的经济安全,包括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而非剧烈波动,劳动就业不断扩大而非严重失业,物价稳定而非严重通胀,经济秩序规范而非严重混乱,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而非严重恶化等。
国际经济安全是指能够防止和化解来自外部的挑战,包括防止国际贸易中受到歧视性待遇,保障本国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防止国际游资和外来人口的冲击等。
2.整体经济安全与局部经济安全
整体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包括影响这种全局的关键因素、关键问题和关键领域,局部经济安全则指影响某个具体行业或领域的经济安全。局部经济安全不仅是整体经济安全的基础。而且往往影响整体经济安全。但是.局部经济安全并不能保证整体经济安全,这是因为,局部经济安全与整体经济安全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各个局部经济安全之间也存在矛盾。过分强调某个局部经济安全,可能损害其他局部经济安全.甚至损害整体经济安全。为此,要正确处理整体经济安全与局部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局部经济安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经济安全。
3.经济政策的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经济影响
经济政策的国家安全是指经济政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的综合实力。关键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影响力,以及国防预算的支持力等。国家安全的经济影响则指国家安全全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包括政府对有关经济安全的行政干预,行政干预的收益和成本,国防资源用于非国防目的,军民两用技术,以及武器出口等。
(二)我国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从汁划体制到市场体制、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伟大战略转变,也面临着国内外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局面,存在着一系列经济安全隐患。
1.战略资源
战略资源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爸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稀缺资源,包括前沿技术、高级人才、可耕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等,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
2.关键产业
关键产业是具有强大创新力、竞争力.拉动力的战略性产业,是一国国力的具体体现。我国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改革的步伐,增强它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命运。
3.金融风险
金融的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对于对外依存度很高,利用外资很多的我国来龅,国际金融风险明显增加。加上国内金融机构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资本金不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进一步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4.弱势群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出现了各种弱势群体,包括尚未温饱或尚未稳定温饱的贫困农民,已经出让土地却无稳定工作的进城农民,已经下岗却未再就业的工人,低收入市民以及残疾人等。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他们有的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5.经济犯罪
并非任何经济犯罪都会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但是,当侵吞国有资产、偷税漏税、走私贩私、行贿受贿、金融诈骗达到严重程度,特别当贪污腐化愈演愈烈时,势必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长此以往,党的执政地位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为此,在对当前经济运行冷热状态进行监测预警的同时,也要对未来经济发展安全态势进行监测预警,以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节 国际贸易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开展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在当前我国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质量,逐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尤为重要,特别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
(一)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学说。
比较优势学说是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成立的条件是两个国家都必须具有各自的绝对优势,方能进行国际贸易,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发达国家应当将更多的经济资源集中在高效率的生产部门,减少或放弃那些虽然比落后国家效率高,但在本国却是效率较低的生产部门;而落后国家减少或放弃那些效率最低的部门,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集中到那些虽然比发达国家落后,但在本国却是效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比较优势最大、利益最大或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但前提是完全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对国家或地区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努力发挥本国、本地区、本企业比较优势的同时,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竞争力大或强的企业或国家才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就是独特的,可以说竞争优势是一种特质。只要竞争者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特质,它就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品牌。而国家是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
一国的竞争优势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六要素综合的结果。基中任何亮相要素都是相关联的。这六个关键要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者产
业环节能否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生产要素通常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前者是被动继承的,后者是通过人力和资本的持续投资获得的。初级生产崾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与半技术工人、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大学研究所等。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期,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渐减弱,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
(2)需求条件是产业崛起的基础和动力,提供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与创新的动力。重要的需求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市场的性质,客户的需求形态,国内市场的大小和速度,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的能力。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潜在的比较优势通常是因为它的相关产业具有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表现会因为扩散效应和提携效应带动上.下游的创新和国际化,当上游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时,下游可能因为上游而在成本、效率、反应速度上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国家环境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形式。推行企业走国家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土竞争者的压力或者市场推力,还有管理者的态度、政府政策等,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获取竞争优势。
(5)机会角色是产业崛起的重要催化剂。机会会打破原来的状态,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提供一国超越另一国企业的机会。可能形成机会、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提高、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外国政府重大决策等。
(6)政府角色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的行为最可能影响到其他几个要素,政府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可能影响供给及需求,教育发展可以改变生产要素,政府的保护收购更可能刺激相关产业兴起。
(三)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一方面要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新优势。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我国在初级生产要素上仍然具备优势,但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首要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优势在逐渐缩小。资源要素优势也在弱化,传统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要远高于发达国家,对资源的依赖降低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投入、高耗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也消耗了未来的发展潜力,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
与此同时,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提高了,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要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凭借高级生产要素,以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出现明显改善,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产业结构也正在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
二、贸易平衡
(一)进口与出口的定义进口,指购买本国没有的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或消费所需的原材料,目的是获得更低成本的生产投入。进口贸易是指把外国商品输入到本国的一种贸易活动。
与之相对应的,出口是指向外国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或消费所需的原材料,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出口贸埸是指把本国商品输出到外国的一种贸易活动。
(二)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
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会产生贸易顺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眨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就会产生贸易逆差。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入于出口贸易总值,俗称“入超”,或“贸易赤字”。贸易逆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贸易顺差大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同样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这意味着:
(1)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
(2)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起本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
(3)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本国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4)大量外汇盈余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
一国政府当局同样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长期的巨额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都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贸易平衡
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此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呗易逆差都属于贸易不平衡,贸易不平衡是由过高估价的进口国货币和过低估价的出口国货币所推动的,因此,这种不平衡的单向流动贸易可能由于两种结果而结束:一种是出口国耗尽了它的资源,难以继续;另一种是进口国的贸易赤字水平已经达到过高的程度,出口国不愿意再接受进口国的债务
三、国际贸易方式和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方式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具体做法。根据商品流动方向,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根据商品流动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根据贸易统计的口径,分为出入国境的总贸易和出入关境的专门贸易;根据商品运输的方式,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路贸易、邮购贸易和网上贸易;根据有无第三者的参与,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根据贸易清偿的工具,分为现汇贸易、记账贸易;根据参与贸易结算的国家,分为单边贸易、双边贸易、三边贸易、多边贸易。
单边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一般、最主要的奥易方式,买卖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单独就某一商品的价格及有关交易条件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卖方履行交货义务,转移商品所有权,买方履行付款义务,取得商品所有权,这笔贸易业务即告完成。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国际贸易方式:
(一)包销与代理
包销又称独家经销,是指进口商与出口商达成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家购销指定商品。出口商通过订立包销协议,与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销售。包销人以自己的名义购进货物,在规定的区域内享有对货物的独家经营权,自担风险进行货物的转售。
代理是以委托人为一方,代理人为另一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区内,以委托人的名义从事业务活动,并由委托人直接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出口业务中,代理与包销有相似之处,但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却有根本的区别。包销商与供货人之间是买卖关系,包销商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购进货物后转售,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二)寄售与拍卖
寄售是一种委托代售的贸易方式,寄售人先将准备销售的货物运往国外寄售地,委托当地代销人按照寄售协议规定的条件代为销售后,再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货款。
拍卖是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的方式,最后由拍卖人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
(三)招标与投标
招标和投标是同一种贸易方式的两个方面。招标是指招标人发出招标通知,说明拟采购的商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其他条件,邀请投标人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投标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按照招标的蛩求和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报价,争取中标。由于招标投标属于竞卖方式,即一个买方对多个卖方,卖方之间的竞争使买方在价格及其他条件上有较多的比较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采购商品的最佳质量。
(四)对销贸易与加工贸易
对销贸易,是指在互惠的前提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贸易方达成协议,规定一方的进口产品可以部分或全部以相应的出口产品来支付。对销贸易不同于单边进出口,实质上是进口和出口相结合的方式。一方产品的出口必须以进口为条件,体现了互惠的特点,即相互提供出口机会。这种以进口抵补出口的贸易方式,常常伴随着借贷资本甚至商品资本化的运动。对销贸易有多种形式,但归纳起来基本有四种:易货贸易、反购或互购贸易、补偿贸易和转手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一国的企业利用自己的设备和生产能力,对来自国外的原材料、零部件或元器件进行加工、制造或装配,然后再将产平品销往国外。加工贸易又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两者的共同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来自国外,成品又销往国外。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来料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未发生所有权的转侈,原料运进和成品运出属于同一笔交易,原料供应者就是成品接受者。而在进料加工中,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是两笔不同的交易,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原料供应者和成品购买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在来料加工中,加工方不承担销售风险,不负盈亏,只收取加工费;而在进料加工中,加工方赚取从原料到成品的附加价值,自筹资金、自寻销路、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五)服务贸易
一般所指的服务贸易都是国际服务贸易。广泛采用的定义包括:
(1)联合国贸发会}义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入的活动,是一国与他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符合严格服务定义的直接服务输l叶{与输入活动;而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也包括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2)《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由代表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在其境内或进入某一缔约方提供所指定的一项服务。
(3)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定义为通过以下四种形式提供的服务:
第一,跨境交付,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不构成人员、物质或资金的流动,特别强调买卖双力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而不是服务提供者或接受者。
第二,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提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第三,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允许一国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到另一国开业并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提供方式的特点是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服务提供者到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采取了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的方式。
第四,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提供方式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到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以流动方式提供服务。
国际贸易服务的分类也因标准不同,呈现出多样性,通常包括民间分类、世贸组织分类和IMF分类,在此给出权威性较高的世贸组织的分类方法,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十二大类:
第一,商业性服务,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其中包括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和其他服务。
第二,通信服务,主要指所有有关信息产品、操作、储存设备和软件功能等服务,主要包括邮政服务、速递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和其他电信服务。
第三,建筑服务,芒要指工程建筑从设计、选址到施工的整个服务过程,具体包括选址服务、建筑物的安装及装配工程、工程项目施工建筑、固定建筑物的维修服务和其他服务。
第四,销售服务,指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交换,主要包括商业销售、与销售有关的代理费用及佣金等,主要指批发业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其他销售服务。
第五,教育服务,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
第六,环境服务,指污水处理服务、废物处理服务、卫生及相似服务等。
第七,金融服务,要指银行和保险业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活动。
第八,健康及社会服务,主要指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等。
第九,旅游及相关服务,指旅馆或饭店提供的住宿、餐饮服务、膳食服务及相关的服务、旅行社及导游服务。
第十,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指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娱乐、新闻、图书馆、体育服务。
第十一,交通运输服务,主要包括货物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航天发射以及运输服务、客运服务、船舶服务、附属于交通运输的服务.港口服务、起航前查验服务等。
笫十二,其他服务。
(六)期货贸易与套期保值
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有明显的区别。现货交易,无论是即期交货还是远期交货,交易双方都必须交付货物,转移货物所有权。而期货交易买卖的是标准期货合同,一般不涉及货物的实际交割,只需在期货合同到期前平仓。所谓平仓或对冲,是指期货合同到期前,交易者做一笔方向相反、交割月份和数量相同的期货合同,从而解除其实物交割的义务。因此,期货合同交易只是期货合同本身的买卖,交易收益是期货合同的价格差额。
套期保值的通常做法是,在卖出或买人实际货物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同等数量的期货。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转移现货价恪波动的风险,是因为同一商品的实物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购人现货的同时出售期货,可以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作等量的反向的交易,必然会出现一亏一盈的情况,套期保值者正是希望这样以盈补亏。
四、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继承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与其共同运行一段时间后,已于1995年底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列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三大支柱。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一构想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曾积极策划与筹备,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未能成功。作为《哈瓦那宪章》中的一个临时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承担起了建立刚际贸易秩序的历史使命。《关贸总协定》这一“临时适用”一用就是四十多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虽然8轮谈判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总也摆脱不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临时”地位。为此,乌拉圭回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尤为重要。最后终于在1994年4月
15日。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0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正式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并促使
WT0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在世界贸易组织各种协议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它包括如下六个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3)市场准入原则。
(4)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
(5)透明度原则。
(6)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实现宗旨与目标的途径是,通过互惠互利的安排,导致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大量减少和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的取消。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1)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2)进入协商管理¨寸代。
(3)改变世界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
(五)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
1.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承诺,不应采取单边行动以对抗其发现的违反贸易规则的事件,而应在多边争端解决制度下寻求解决,并遵守其规则和裁决。
2.专家小组程序
如果磋商未能达成解决办法,申诉方可以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一个专家小组加以审查。 3.上诉程序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为专家小组程序中的任何一方提供上诉的可能性。 4.争端解决的实施
在通过专家小组报告或上诉机构报告后举行的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有关方必须就建议的实施表明其意图。 第三节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际经济实践活动中风险和收益共存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
一、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账户
国际收支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关系引起的货币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关系又源于世界各国之问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如产品买卖、资本进出、对外援助等。对双方来说,债务国必须支付货币、清偿债务,债权国有权收进货币t结清债权。
一国的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账户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任何一笔国际交易,都会产生数额相等的一个贷方项目和借方项目。所谓贷方项目,是指那些使资产减少,债权增加,即导致货币流人的项目,也被称为正号项目;所谓借方项目,则是指那些使资产增加,债权减少,即导致货币流出的项目,又被称勾负号项目。每笔经济交易同时分记有关的借贷方,金额相等。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两个流量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个存量项目:平衡项目。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进行产品交易以及单方面转移而经常发生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基本项目。经常项目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有形贸易收支。有形贸易收支是一国产品进出口的全部记录,它是经常项目的主要部分,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
第二,无形贸易收支。无形贸易收支指一个国家对外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所发生的收支。
第三,转移收支。转移收支是指货币和商品在国际间单方面的转移,它一般不产生债权债务关系。
2.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反映资本的流人流出,是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在国际间的变动。资本的流人流出,既可以调剂经常项目的余缺,又可以影响一国经济的平衡和发展。资本项目按投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投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3.平衡项目
平衡项目为调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调整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调整政府债务;调整储备资产;估算统计误差。
(二)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的余额表现为本国对外汇的储存,余额长期大幅度偏离零意味着收支失衡。收支失衡存在外汇风险,也影响国家的金融秩序。在理论上,国际经济收支的最终目标是长期收支平衡。
1.事前交易与事后交易
国际收支项目分为事前交易项目和事后交易项目。前者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交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事前交易项目。后者是指以调整国际收支为目的的交易项目,当一国事前交易所_产生的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时,为平衡供求,金融当局就需要动用本国的外汇储备,或通过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借人资金,以弥补事前交易带来的收支差额,这就是事后交易。由于事后交易的作用,国际收支总是平衡的,所以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收支状况,是指事前项目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盈余或赤字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状态,经常项目的赤字可以由资本项目的盈余来抵消,反之亦然。如果经常项目的盈余(或赤字)与资本项目的赤字(或盈余)相等,则国际收支平衡,否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有盈余时,会有外汇流入,形成储备资产;当国际收支有赤字时,会有外汇流出,就需要用储备资产来平衡。
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有不同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周期性不平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一国国际收支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是因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三,价格性不平衡。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一国物价水平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使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相反,如果一国物价普遍低于其他国家,则会发生相反的情况。这就是价格性不平衡,也称货币性不平衡。它表明,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四,货币供求刁、平衡。从长期来看,可兑换的货币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干扰 平衡,又可进行调整。
3.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国际收支均衡状况对外汇的供求关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货币供求的角}蓬看,国际收支记录的外币收付实际上是外汇供求的变动过程。国际间外汇的供求最终是由各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决定的。当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外汇的供给大于对外币的需求;当国际收支为逆差时,外汇的供给小于对外币的需求。外汇供求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汇率的 升降,从而影响到该国商品的进出口和国内的总供求。
此外,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国今年的国际收支状况可能影响到明年的贸易和 收支状况,乃至经济发展。
二、外汇储备
为了应对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即外汇储备,同 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可随时动用的款项一起,构成一国的官方储备(储 备资产)总额。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 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
(一)外汇储备的定义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 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 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汇储备的具体肜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 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二)外汇储备的功能
外汇储备的功能呵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第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第三,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第四,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三)外汇储备的代价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1.损害经济增卡的潜力
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的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一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
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之间存在着差额,外汇储备规模越大,这个差额带来的损失也就越高,如果再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例如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3.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
为了引入外商投资,一国往往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该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却闲置不用,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机会成本的提高。
4.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不断提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居高不下,从而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卜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一国不再享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政策,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
(四)我国外汇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使美元更利于保值。
(2)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手段。
(4)国际贸易中2/3以美元结算。
(5)国际金融市场的批发交易和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
(6)各大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
(7)国际银团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债券。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较多,在2007年初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元的持续大跌过程中,我国外汇储备在账面上贬值严重。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样包含外国的一些高收益、低风险、安全系数高的债券。然而大量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潜在风险的威胁。
三、汇率
汇率是外汇买卖的折算标准.它是指一国货币单位兑换另一国货币单位的比率,即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汇率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币来表示的;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币来表示的。
(一)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等。
各国的汇率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前者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后者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货币当局规定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本国经济状况
当一国的生产持续憎长,财政收支平衡,货币供应量正常,物价稳定,从而增强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达,经济实力增强,其货币汇率就趋于上涨;反之,当一国生产停滞或衰退,财政赤字巨大,通货膨胀率高,物价不断上涨,从而削弱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贸易萎缩,经济实力减弱,其货币汇率必然趋于下跌。因此,一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是决定该国货币汇率持续稳定的基本的和首要的因素。一国货币汇率的上涨或下跌,虽然要受对方货币币值变动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受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2.国际收支状况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并且出现持续的巨额顺差,则别国对它的货币需求增加,顺差国货币汇率上涨,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那它对别国货币需求增加,则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外汇汇率上涨。因而,一国的国际收支集中地反映了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状况会影
响汇率的变动。
国际收支状况是由一国对外贸易决定的。一般说来,贸易收支顺差,国际收支就呈现顺差;
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就呈现逆差。因此,要保持一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就要平衡国际收支,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不应发生大的波动。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国际收支间接发生作用的。一国的通货膨胀必将使该国货币币值下浮,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直接削弱其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导致出口减少,进IZl增加,加剧国际收支的亏损性失衡。在此情况下,该国对外汇需求增加,最后不得不被迫调整汇率。但是,由于大多数国家对外贸、外汇实行管制,一国通货膨胀幅度与该国货币对外汇率变动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4.利率的变动
如果一国提高利率,就会引起国际短期资本流向该国,而这些国际短期资本在流入该国前,必须先兑换成该国货币,这就必然造成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就趋于上涨;反之,如果一国降低利率,就会引起国内短期资本外流,而这些短期资本在流出该国前,必须先兑换成外国货币,这就必然造成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的供给增加,该国货币汇率就趋于下跌。因此,利率的提高或降低,会促使资本流入或流出,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动。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因素外,关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外汇管制政策、国际政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以及心理预期等因素,也都会对汇率变动发生较大的影响。
四、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组织又称国际金融市场机构,是指那些从事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等业务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金融组织。国际金融组织一般以银行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是以基金、协会、公司等命名的。
目前世界国际金融组织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性政府问的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一类是洲际性国际金融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一类是区域内一些国家建立的国家金融组织,如亚洲清算联盟、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西非开发银行、中非国家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
五、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间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也指国际间的长短期资金借贷场所,或全球范围内所有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习惯上称国际金融业务的集中地为国际金融中心。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类型
1.国际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交易货币是美元。
外汇市场的主要功能是:
(1)调节外汇供求,形成外汇价格(汇率)体系。
(2)资金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国际间兑换及汇付。
(3)作为国际金融活动的枢纽.提供履行授信或偿债的契约业务,并预防汇率变动的风险。
2.国际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是黄金、白金、白银币场的简称,是集中进行金、铂、银买卖和金币兑换的交易市场。它不仅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间其他经济往来的最后支付手段,而且是任何纸币符号都无法取代的价值储藏手段,还是工业生产、珍贵艺术饰品的重要原料。因此,金、银买卖既是国家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调整个人财富储藏的一种形式,还是投机者从中获利的一种交易。
3.国际证券市场
国际投资主要分为国际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前者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后者可以取得生产和管理的控制权。国际证券投资的基本动机是在国外获得更高的报酬。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
1.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指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资本的输入和输出趋向自由;利率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银行存款与贷款的限制;金融业务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银行业务与证券公司业务的交叉限制。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2.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金融业务覆盖范围和金融交易平台的国际延伸、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务的国际性来体现的。
3.金融证券化
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和必然趋势。金融证券化包括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融资证券化指的是,资金需求者采取发行证券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通过金融技术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证券的行为。融资证券化意味着银行在存贷款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意味着银行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比重及非金融企业负债占企业总资产比重不断下降。 4.金融创新化
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产品的创新,即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出现、期货和期权交易的发展、银行国际业务中货币和利率的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新的交易技术的引人,
六、国际资本流动
资本的国际流动是随着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是指一个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与别的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以及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技术关系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中,国际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资本流动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汲作用有:
(1)促进全球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3)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的消汲作用有:
(1)短期资本流动加剧了国际经济的动荡。
(2)长期、过度的资本输出,可能会妨碍国内经济的发展。
(3)可能会损害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4)可能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到另一国的生产部门,即投入另一国家工厂、矿山、种植园和其他牛产性单位的行为和过程。
国际直接投资的基零形式:
(1)国际合资企业。
(2)国际合作企业。
(3)国际独资企业。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
(1)发展势头强劲。
(2)跨国公司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3)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核心的地区,集中和囊括了全球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
(4)投资重点日益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外资政策的潮流。
(三)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对的一种形式,指投资主体(政府、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私人)所提供的各种贷款和在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的投资。
1.国际债券投资
债券是指发行人发行的,一种证券,承诺在一定的期限向购买人偿还一定数量的金额。因此,债券实际上是发行人向债券购买人表示承担一定义务的契约。
2.国际股票投资
股票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也是证券投资的主要工具。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承担义务的可转让的凭证。在现代企业制度里,股票既是一种投资工具,又是企业产权的存在形丑。
3.国际间接投资发展的恃点
(1)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加速扩大。
(2)国际银团贷款活跃。
(3)融资日趋证券化。
(4)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市场筹资、融资更为灵活方便。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为大家搜集的2013年公选领导经济基础知识:国际经济信息,希望能切实的帮助您!
相关推荐:
标签:经济知识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