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选领导经济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

编辑:sx_dangey

2013-09-06

 

摘要: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3年公选领导经济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一、市场主体概述

(一)市场主体的特点这里讲的主体,是指认识论和价值论中相对于客体来说的主体。在经济学中,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然人和法人。市场客体是各种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商品包括产品(含服务)、要素以及一切价值的载体。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市场主体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的性。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市场主体不同,目的也许不同,但最终都追求自身利益。

第二,自主性。对于怎样实现自己的目的,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意愿,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和有关法规自主地采取行动,任何人不得任意干涉。

第三,主动性。市场主体能够主动地对以市场价格为中心的各种市场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并接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

(二)市场主体的分类

市场主体大致可分为家庭、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等五大类。

1.家庭

在自然经济中,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工人到经理,从平民到总统,都是特定的家庭成员,家庭是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的重要主体。

2.企业

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企业集中并有效组合各种要素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各种产品,追求价值最大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3.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从企业和家庭这两个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中派生出来的市场主体。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市场交易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出现专门从事沟通、媒介、协调、评价、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中介机构。

4.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又称非盈利机构,是受政府国家机关领导批准、向社会提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事业单位既是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又是私人物品的需求者,也是一类市场主体。国家根据这些-事业单位有无经常性收入的情况,分别采取全额预算包干、差额预算包干等预算包干办法。

5.政府

政府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主题。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府,包括立法、司法、行政三大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公共服务者和最大的产品购买者。政府通过税收给付各种支出,经常性项目力求收支平衡,不发生赤字.建设性项目必需资金的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发行内外公债方式筹措。

(三)微观经济循环流程

在进行微观经济分析时,通常略去市场中介、事业单位和政府,着重研究家庭和企业这两个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终济活动。这样,微观经济活动的循环流程就可以简化为:

1.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

家庭部门:家庭(包括企业员工的家庭)既是消费者,又是要素所有者。作为消费者,追求需要满足最大化;作为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因此,家庭的经济行为目标是,在收入约束下的需要满足最大化。

企业部门: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要素雇用者。作为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作为要素雇用者,追求成本最小化。因此,企业的经济行为目标是。在成本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

2.产品市场和要静市场

产品市场: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处在产品市场的需求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处在产品市场的供给方面。家庭对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对产品的供给,在供需平衡点决定产品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要素市场: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处在要素市场的需求方面;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处在要素市场的供给方面。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和家庭对要素的供给,共同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3.实物流程和货币流程

实物流程:首先,宋庭以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向要素市场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其次,企业从要素市场雇用这些要素,生产产品向市场销售;最后,家庭又以消费者的身份,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实物生产、交换流程。

货币流程:伴随着实物流程,有一个传递方向相反的货币流程。首先,家庭以要素收入作为消费支出,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其次,企业向产品市场销售产品,将家庭的消费支出变成自己的销售收入。最后,企业又将铡售收入作为成本支出,向要素市场雇用要素。这也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货币流程。

二、消费者

家庭首先是劳动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其次,随着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会有所节余,进行各种投资,家庭同时也是投资者。因此,家庭兼具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功能。但是,人们更习惯于将家庭视为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动力。经济活动从家庭需

枣_出发,以需要满足为归宿。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最主要的就是

增加家庭消费支出。

(一)家庭经济行为目标

家庭经济行为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涉及伦理观。从经济学上看,不妨以需要满足的最大化作为家庭经济行为的首要目标。筏量需要满足程度的指标,就是家庭消费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包括物品和服务。.

(二)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

产品能够满足家庭的需要是因为它们具有效用。效用可以分为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即客观使用价值与主观使用价值。两者密不可分,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客观效用,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必须具有客观效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成为消费的对象,所以任何产品都是客观效用与价值的统一体。客观效用是产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

主观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产品中感觉到的满足程度。主观不等于唯心,但由于它是人们的主观评价,将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而且只能自我比较,难以相互比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可以统一起来。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必须同时具有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即产品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人们也有通过该产品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客观效用是主观效用的载体,客观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主观效用是客观效用的目的,主观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充分条件。任何一种产品,只有在客观上、主观上都具有某种效用,才符合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主观上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与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中,随着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的变化、如果从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来看,边际效用就是指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如右图所示)。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总效用)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或者说消费者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你从某商品中得到的享受。会随着该商品消费的增加而下降。

3.消费效用最大化

满足或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魁符合等边际准则。等边际准则是在消费者的收人固定以及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总是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简而言之,当消费者在任何一种商品上花费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均相等时,消费者就可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四)消费者权益

正是从效用理论出发,经济学特别尊重消费者权益,提出“消费者皇帝”。每一张“消费者元”就等于一张选票,消费者愿意花钱去买一种产品,就等于向这种产品投了选票。通过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投票,生产者就可以分析判断社会的消费趋势,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何时生产,怎么生产。实际上,尊重消费者权益,是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是拥有产权,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礼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1.现代企业的形式

按照不同的机准,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经济成分划分,可以分为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根据产业部门划分,可以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可以分为欠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物品还是服务的交换,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权利即产权的交换,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任何企业都建立在一定的财产基础之上,具有不同的法定产权形式。

(1)业主制

业主制又称单一业主制,是最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业主制只有单一产权所有者,业主直接经营,享自全部经营所得,并对企业的一切债务负有无限责任。

(2)合伙制

合伙制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个体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伙人共同对企业合作经营,分享企业所得.共同承担债务责任。

(3)公司制

公司制是指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财产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世界各国的公司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常见的类型:①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责任的无限责任公司;②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③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有限责任股东所组成的两合公司;④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

公司制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即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互相制衡的管理机制。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并选举董事和监事。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向股东会负责,并聘任总经理。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和日常经营管理,并行使人事权。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对经营管理者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我国现行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就是以财产组织形式为主划分的。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都分为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经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出资者和企业法人承担有限责任,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以公司制为主体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1)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在公司法人产权制度

下,出资者的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实现了分离。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以法人的名义享有对公司资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享有投资收益权,可作出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但股东只能通过股东大会等合法形式表达要求和愿望,不能直接干预公司的生产和经营,也不能抽回自己的投资。

公司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2)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

法人治理制度是现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要靠一定的治理结构来实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中,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

股东大会对公司的重大事宜进行决策,董事会是公司的管理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这样就实现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

(3)现代企业有限责任制度

企业有限责任制度是指企业出资人对企业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采取有限责任制度,这两种公司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有限责任制度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企业的出资者只以出资额为限承担企业债务责任,不涉及出资者的其他财产;另一层含义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企业的债务责任。有限责任制度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募集和企业的发展。

(4)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现代企业整个管理活动总的安排和部署。现代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要从人员甄选录用、人员培训、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人员考核评议、员工激励、员工考勤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人手,将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系统地构建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围绕网罗与凝聚、配置与任用、考核与评价、教育与培养、酬劳与激励等五项机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人事管理工作。

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完善的组织领导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其基本的领导体制是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③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伴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功能地位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经济工作。在现代企业中,自主筹资和投资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管理的地位迅速上升,已经提升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成本是企业的“晴雨表”,能够迅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④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处于一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处于广泛分工、密切协作、社会关系空间复杂的时代。现代企业要能动地适应当今这个时代,必须系统地、全面地、前瞻性地分析问题并作出决策,即必须解决战略问题。企业经营战略是时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企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⑤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组织、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管理的意义主要是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开发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二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⑥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因此,文化的改变会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优秀、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

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清晰。所渭产权,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的总称。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2)权贵明确。现代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政府是政治组织,企业是经济组织,两者性质不同,目的不同,运行规则也不同。政府根据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成立,按照行政系统纵向领导,下级服从上级,目自0是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则依法设立,按照经济规律多向联系,平等互惠,目的是争取自身利益。

(4)管理科学。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公司治理

1.公司治理的含: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利益、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得以确定。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2.公司治理的原则

公司治理原则是改进公司治理的标准与方针政策,也是公司管理层次的实务原则。广义的公司治理方法包括有关公司治理的准则、报告、建议、指导方针以及最佳做法等。

当前广泛采用的公司治理的原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4年推出的“0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

第二,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

第三,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

第四,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

第五,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3.国际公司治理模式

国际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英美模式: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英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

第二 第二,德国模式: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两会中包括股东、银行及员工的代表,对管理层实行监控。其中,员工代表在两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国,最多的股东是公司、家族企业、银行,所有权集中程度比较高。

第三,日本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会制”,但是强调“内部控制”。董事会主要是由管理层构成,和德国的模式类似。对公司监控主要是通过交叉持股和主办银行制度来实现的。在日本,由于不允许控股集团的出现,企业间交义持股是很普遍的。

第四,东亚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公司治理模式因而也是家族控制型。控制型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形成家族控制股东“剥削”中小股东的现象。这一问题是这一地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4.中国公司治理现状

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及政府的有效监管,这一点可以借鉴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特性,及时制定出具有指导性的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原则,并以公司治理原则为标准构建中国公司治理状况的评价体系,把政府对公司治理的监管落到实处。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国际上的优秀企业相比,中国的上市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面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艰巨任务。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在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难于发挥制衡作用;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董事缺乏诚信义务,未能勤勉尽责;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一系列问题的暴露迫切要求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这必须依靠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才能做到。中国的公司治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市场中介机构

市场中介机构是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为满足各种市场主体的共同需要,依法设立的 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民间组织或个人。它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中间性机构,是市场正常运 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助手。

市场中介机构的j要职责是根据政府制定的各种法规和政策,利用各种组织。发挥民间力量。对

各企业实行组织协调、信息沟通、公共服务、监督检查。以弥补政府宏观调控力量的不足。

根据中介行为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服务性机构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代购、代销、代运等代理业务。

第二 媒介性机构。它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牵线搭桥”,沟通市场促成交易,为买卖双方服务。

第三 咨询性机构。它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

第四 公证性机构。它对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督、鉴定、评估,调解各种纠纷,维护公平交易。

第五 行业性机构。它能促进同一行业或有关行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往,形成正常的市场准人和交易秩序,加强行业自津。

市场机制又称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它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内在功能的总称。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优化配置资源和协调主体利益的机理,是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

一、需求及其决定

(一)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欲望(在经济学中)。需求量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倘若只有购买的愿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或者只有购买的能,而没有购买的愿望,都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在市场上发生购买的行为。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市场需求不高主要受制于购买能力,那么,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市场需求不旺主要受制于购泛愿望。因此,购买愿望是需求的必要条件,购买能力也是需求的必要条件。

(二)需求弹性

1.需求弹性的定义

当需求的各种决定因素发生变动时,相应的需求量是正向变动还是反向变动,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还是小于决定因素的变动幅度称为需求弹性。

2.广泛应用的三种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给生产者的一个启示是。由于人们的收入总是逐步提高的,要抢先发展生产需求收

入弹性大的产品。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的正负及其大小,可将消费品分为:

①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的,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或等于收入增加幅度的,称为必需品。

②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作劣等品。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也许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这里的劣等品,是按照需求收入弹性划分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假冒伪劣产品。

(3)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是指有关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某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一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有关产品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即:

根据需求交叉弹性的正负,可以将消费品分为:

① 替代品。当两种消费品可以互相替代时,需求交叉弹性必为正值。

② ②互补品。当两种消费品必须配合使用时,需求交叉弹性必为负值。需求交叉弹性告诉我们,市场交易必须眼观四路,耳昕八方:消费者不要只考察所需消费品的价格,也要考虑有关消费品替代品的价格;生产者不仅要研究自己产品如何定价,也要琢磨有关替代品或互补品如何定价。

(三)需求的决定因素

需求的决定因素很多,包括商品的功能、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各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以及广告宣传、消费信贷、利息率等。其中家庭收入的多少,是决定需求的首要因素。

二、供给及其决定

(一)生产与供给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指企业为生产所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四种。这四种要素是任何生产都不可缺少的,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其重要性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核心要素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在知识社会,核心要素则是智力。传统经济学将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不列入生产要素。其实,除自然资源外,资本、劳动、企业家都存在技术水平问题。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因此,现代经济学日益将科学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列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2.生产量与供给量

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供给。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销售并能够销售的数量。如果没有产品可供销售,自然谈不上供给,但是,如果由于价格不合意,企业不愿意出售,即使有产品也不能在市场上形成有效的供给,可见,生产并不等于供给。然而,从长期来看,生产毕竟是为了销售,生产量与供给量理应基本保持一致。

(二)供给弹性

与需求弹性一样,供给也有弹性,经常使用的供给弹性有:

1.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一种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幅度,即供给量的变化率与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

从企业角度短期来看,由于供给量的变动方向与自身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同,所以供给价格弹性为正值。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市场变化、资源开发、技术进步等原因。供给价格弹性可能为正,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

2.生产弹性

生产弹性是指总投入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幅度,即总产出的变化率与总投入的变化率之比。

根据生产弹性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可将经济规模的报酬分为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企业规模不应停留在递增阶段,更不要进入递减阶段,这是当代企业兼并的重要依据。

3.利润弹性

利润弹性是指产销量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利润的变动幅度,即利润的变化率与产销量的变化率之比。

在一定时期内,如粜市场价格和技术水平不变,则利润弹性可以简化为毛利润(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与纯利润之比。这就是说,利润弹性的大小取决于固定资产,固定成本越大,利润弹性也越大,即当生产增长速度加快时,利润增长更快;反之,当生产增长速度下降时,利润下降也更快。我国的企业,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多,负债利息多,固定成本大,这是形成速度效益型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供给的决定因素

1.利润最大化

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利润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信号;企业利润越大,表示市场越需要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也才有条件更好地从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为社会多做贡献。否则,作为市场替代物的企业,反而会被市场所替代,只能淘汰。企业利润是企业总收益与企业总成本的差额,因此,供给的决定因素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总收益是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取决于市场结构、研究

开发、产品质量、销售策略、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因素。当总成本一定时,力求收益最大。总成本是要素价格与要素数量的乘积,取决于要素质量、技术水平、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因素。

当总收益一定时,力求总成本最小。

2.财务分析

通过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析一个企业的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状况。企业由资产、负债和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所组成,这些要素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增减。财务分析既是一种服务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当经营活动影响上述企业要素时,财务分析就要加以确认和计量,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企业管理机构以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

3.经济分析

财务分析是从企业角度分析的实有收支状况,而经济分析是从社会角度分析的应有收支,两者并不相同。

三、供求法则

(一)需求法则

1.边际效用

作为消费者的家庭之所以购买各种产品,是因为产品具有效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假定效用可以计量,则家庭消费一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称为总效用,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有两个主要特点:

(1)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强弱正相关:

(2)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负相关。

2.需求价格

需求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价格,而是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3.需求数量与需求价格反向变动

需求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价格,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需求数量越少,需求价格越高;需求故量越多,需求价格越低。或者,反过来说,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称为需求法则。

(二)供给法则

1.边际成本 企业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与其价格的乘积,构成总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称为边际成本。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由于各种投入的比例越来越不合理,每增加一单位这种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会逐渐减少,这叫边际实物报酬递减法则。相应地,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量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上升。

2.供给价格

供给价格不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价格,而是生产者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

3.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

由于边际成本递增.生产者的供给价格与供给数量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供给数量越少,边际成本越低,供给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多,边际成本越高,供给价格也越高。或者,反过来说,更好理解一些: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这不仅因为边际成本不同,而且随着市场价格上升,生产者剩余也会增加。供给数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称为供给法则。

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一)市场均衡市场均衡状态,是假定其他因素暂时不变,只考虑产品自身价格对供求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法则和供纷法则就是同时作用予产品的两种相反力量:产品价格越低,产品的需求量越多,供给量越少;产品价格越高,产品的需求量越少,供给量越多。由于供求双方对产品价格反应的方向是相反的,导致市场产品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应求,二者很难达到平衡。

但是,供求法则最终能够使市场供求自动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过高,市场供大于求,产生剩余,便会迫使市场价格下降,导致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最终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果市场价格过低,市场供不应求,发生短缺,便会迫使市场价格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最终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这时,市场上既无过剩,又无短缺,刚好出清,所以均衡价格又称出清价格。

(二)均衡变动

1.供求变动 (1)供给变动。产品自身价格以外的任一供给决定因素发生变化,都会使供给发生变化。

(2)需求变动。产品自身价格以外的任一需求决定因素发生变化,都会使需求发生变化。 2.价格变动

(1)当需求不变时,j共给与均衡价格反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正向变动。即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上升;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

(2)当供给不变时,需求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向变动。即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

(3)当供求同时变动时,两者的变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两者的变动幅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要根据两者变动的具体情况而定:均衡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均衡数量可能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均衡价格不变而均衡数量变动,或者均衡价格变动而均衡数量不变。

五、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供求和市场均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两大问题:一是为什么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怎样才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价格的涨落表现出来,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的信息会引导生产者扩大对该商品生产的投入,使资源向该部门流动;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的信息,会迫使生产者削减对生产该商品的投入,使资源流向其他部门。竞争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按照优先效率的原则进行。如果是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同一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被淘汰的首先是低效率的企业;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占领市场份额最大的也是一些效率最高的企业。所以,在任何情况下。社会资源总是向高效率的生产者集中。市场经济

正是通过市场的分配调节功能,把社会资源配置到需要而又能有效利用的部门和行业。

(二)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单独从一一个市场来厅,市场供求相等就达到均衡,但是,各个市场之间不可能彼此孤立,一成不变。任何一个市场的供求变动,不仅引起这个市场的均衡变动,也会引起相关市场的均衡变动,导致一系列无穷无尽的连锁反应。例如,如果煤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便会增加所有以煤炭为燃料的产品成本,使这些产品价格上涨;这些产品价格上涨以后,又会增加以这些产品为零部件的设备成本,使这些设备价格上涨;这些设备价格上涨以后,又会增加使用这些设备的煤矿成本,使煤炭价格进一步上涨。因此,单独一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均衡,称为局部均衡。

所有市场同时均衡,所有价格同时决定,称为一般均衡或者全部均衡。

从数学模型上可以证明,一般均衡状态的形成,表示所有资源都用于最佳用途,所有价格比例都是合理的,而且是唯一的。这就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都是研究经济系统如何运行的,为什么会这样运行,属于实证经济学。

2.福利经济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是否符合既定的社会目标,属于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提出的三大社会目标是:最大的选择自由。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优的收入分配。帕累托认为:对现状的任何改变,如果能够增进每个人的福利,这种改变是有利的;如果减少了每个人的福利,这种改变是不利的;如果增进了一些人的福利,从而减少r另一些人的福利,就不能说这种改变一定是有利的。因此,他提出的资源配置最优状态是: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

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这也就是说,如果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就不可能增加仟何人的福利,资源配置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改进的余地。有学者根据一定假设证明:一般均衡状态正是这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管制价格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石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通常都要制定一些微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种管制价格可以调节市场,从而调整供求关系,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1.管制价格与市场机制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和价格随时都在自动调整。政府对价格实行管制,导致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例如农产品市场,因为人121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等原因,需求将会增加,若供给不变,价格将上升。如果政府规定价格只能保持原有水平,市场就会发生短缺,出现排队、抢购等不正常现象。为此,政府必须向市场投放大量农产品,以弥补这个缺额,或者采取发配给券、定配给量、凭证供应等措施,限制需求量的增加,使市场供求保持平衡。反之,因技术改进、风调雨顺,农产品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则价格必将下降。假设政府规定,农产品价格必须保持在原有水平,市场便会出现剩余,政府必须从事收购,消除剩余,或限制产量,以平衡供求。

2.管制价格与资源配置

管制价格是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但管制价格的实施。

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辅以相应的经济措施,才能保持供求均衡和国民经济生活的安定。

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政府不准涨价时。生产者由于缺乏积极性而少生产一部分,消费者由于价格便宜而多消费一部分,两者之和是管制价格造成的数量短缺。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政府不准降价时,生产者由于获得超额利润而多生产一部分,消费者由于价格过高而少消费一部分,两者之和是管制价格造成的数量剩余。这两种管制价格都造成资源使用不当。

3.管制价格的种类

(1)最高价格。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上限,以便把价格压到市场均衡水平以下,抑制涨风。在战争期间,需求扩大,供给不足,发生通货膨胀,政府往往限定最高价格。平时,对房租、利率等也有这种规定。

(2)最低价格。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F限,以便把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水平以上,挽救跌势,如工资、农产品等,就有最低限价的规定。

(3)双面管制。政府对某些产品价格,既规定上限,又规定下限,只准在这个范围内上下浮动,目的是防止物价暴涨暴跌。

(4)绝对管制。政府对某些产品直接规定一种价格,买卖双方都必须按照这种价格交易,没有任何伸缩余地。如政府希望增加某种产品的供给,就可以直接规定较高的价格。为了保证人民的一般生活必需品的稳定,就可以直接规定较低的价格。

4.管制价格的影响

管制价格虽然对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但是违背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原则,存在着一些不良影响:(1)产品质量变异。管制价格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例如,由于不准涨价,产品短缺,会使原来的质量标准下降,粗制滥造,缺斤少两,成为变相涨价。原来实行一系列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包换保修等,也会取消。

(2)产品分配不公。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时,价格本应提高,这时真正需要的人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不太需要的人就不会购买,产品的分配比较公平。然而,由于不准涨价,使需求量不必要地扩大,造成产品短缺,导致排队或配给。这就使得本来真正需要的人,不一定能够买得到,而不太需要的人,反而能够买得到。

(3)黑市交易盛行。由于不准涨价,产品短缺,真正需要的人由于急需,愿以高价购买。由于不准降价,产品剩余,生产者会设法以各种方式变相降价。所有这些,都给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倒买倒卖,兴风作浪,黑市盛行

一、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概念市场体系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市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指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中,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市场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市场是社会分l二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使产品和要素¨由流动,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市场体系的要素

市场体系的要素包括三种:

(1)市扬主体.市场主体是具有自身利益,并自主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一切个人和组织,包括家庭、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

(2)市场客体。市场客体是市场交易的对象,包括一切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联系买卖双方的纽带。国际上通常将商品分为两大类: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用于生产产品的要素。无论产品还是要素,都包括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

(3)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买卖双方有关交易过程的权利和义务,有关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期限的协议,以及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是市场交易正常进行的保证。

(三)市场培育

(1)促进各类市场平衡发展。市场体系是一个多领域、多环节、多层次的大系统,必须全面建设,平衡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运行。我国的产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明显滞后;城镇市场发展较快,农村市场明显滞后;沿海市场发展较快,中西部市场明显滞后;零售市场发展较快,批发市场明显滞后;有形市场发展较快,无形市场明显滞后。只有逐步完善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才能形成统一的良性发展的市场体系。

(2)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封锁。由于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干涉过多,造成城乡阻隔、地区封

锁、部门分割的市场格局,使产品难以自由流通,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因此,我们必须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商品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只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才能形成开放的市场体系。

(3)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使产品价格和工资、

租金、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遵循供求法则。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体系就无法有效运行,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

(4)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法规。由于有关市场交易的许多法规未能及时出台,不少地区、部门不得

不用暂行条例加以替代,导致交易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成本急剧上升。为此,必须加强市场法规建设,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使一切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

总之,要培育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努力促进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市场交易的规范性,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四)市场功能

1.信息引导功能

市场成为所有经济主体关注的焦点,市场发出的各种信息是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公开评价,不仅引导着生产者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何时生产,怎么生产,也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趋势。同时,市场信息也是政府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2.统一联系功能

统一的市场体系,能够将所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普遍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马克思早就指出: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所有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它们所制造的产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是供世界各处消费了,各个民族都已经是在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在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3.收入分配功能

市场在决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决定着要素价格,而要素价格直接形成要素所有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工资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利率影响投资者的收入,利润影响企业家的收入。因此,按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分配收入,是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

4.优胜劣汰功能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开拓进取,技术创新,谁的产品就能具备竞争力,占有市场,得到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市场的这种内在功能,能够鞭策落后,激励先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5.市场调节功能

市场价格是一个综合信号,一方面,它j_乏映有关市场主体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指挥着有关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市场价格匕涨,有关企业将及时增产,有关家庭将减少购买;市场价格下降,有关企业将逐步减产,有关家庭将增加购买。市场的这种内在调节功能,将使生产和消费在数量、结构、时间、空间上保持平衡。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一)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含义产品市场是指可供人们消费的终端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

要素市场是指用做生产资料的产品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合称商品市场。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联系与区别

1.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联系

无论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有共同的市场要素。市场主体主要都是家庭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客体郁是商品,包括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市场交易都以价格为中心,实行自由交换、平等互惠的原则。产品市场引导要素市场,要素市场决定产品市场,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此外,有些商品既可以是产品,又可以是要素。

2.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

第一,供求换位。在产品市场上,买方是家庭,卖方是企业。在要素市场上,家庭变成卖方,企业变成买方,供求互相换位。

第二,需求互异。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直接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是同获利目的产生的间接需求。

第三,价格不同。产品价格是所有价格,由同一产品的市场供求所决定;要素价格是使用价格,由全社会有关市场的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例如,企业贷款的价格是利率,由全社会对资金的供求决定,利率只是一定时间的资金使用价格,并非所有价格,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第四,收入不同。产品价格决定企业的收入,有待进一步分配,但要素价格直接决定家庭的收入,要素价格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三)重点发展的各种市场

1.农产品市场

(1)农产品市场的种类及特点。农产品市场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粮油市场、畜产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副食品市场。以及药材、皮毛、丝麻市场等。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规模性;生态性。

农产品很多都是食用物品,对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等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必须进行科学验证,防止绿色壁垒。

(2)农产品市场的作用。农产品市场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满足城市对粮食等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是城乡生活稳定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市场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货源,成为稳定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环节。

总之,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面并有效监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2.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1)技术市场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技术市场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知识产权的归属,可以分为职务技术市场和非职务技术市场;按照法律保护程度.可以分为专利技术市场和非专利技术市场;

按照设立的时间,可以分为常设技术市场和非常设技术市场;

按照技术的行业,可以分为工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技术市场;按照流通的范围,可以分为国内技术市场和国外技术市场。

(2)技术市场的特点。技术市场交换的技术成果,都是知识形态的商品。因此,它具有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

交易方式的多样性。技术商品是以信息状态存在的,而信息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存贮、传递和表现的。由于载体的不同,技术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也不同。软载体的技术交易,即存在于图纸、资料、磁盘等之中的技术交易,如专利、技术诀窍、产品设计的技术交易,属于知识产权的转让,一般采用许可证协议的交易方式。活载体的技术交易,叩存在于人的大脑里的知识的交易,主要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来进行。硬载体的技术交易,即通过样品、样机等实物作为载体的技术交易,类似于一般商品交易,但对于复杂的新技术交易来说,一般总是多种交易方式综合进行的。

市场价格的特殊性。技术商品的价伯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其市场价格也就具有难以确定的特点,只能借助技术商品使用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间接评价。

卖方垄断市场的常态性。一般说来,在技术市场上,同一技术商品的卖方是单一的,不存在卖方之间的竞争,而同一技术商品的买方可能很多,存在买方之间的竞争。所以,技术市场基本上是卖方垄断市场。但是随着技术市场的不断发展,技术市场作为卖方垄断市场的同时,也被买方选择与认同。。

(3)技术市场的作用。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和扶植政策,推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营科技机构和技术经济组织进入技术市场。它发挥吸收和扩散技术的双向功能,对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支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贸易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加速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严权市场

产权市场是指人们从事产权交易活动的具体场所,包括股票交易所、承包市场、租赁市场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等以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的买卖或有偿让渡为内容的交易场所。

(1)产权市场的划分及特点。产权市场是以产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可以分为:资产性交易,如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资源性交易,如矿产、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

企业产权交易,如全部或部分产权、股票、网点的出卖;

知识产权交易,如商标、技术专利等。

产权市场交易的特点是:参与交易的三体多为法人;每笔交易的资金量较大;交易往往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交易涉及的法律较多,手续较繁多。

(2)产权市场的功能。产权市场的功能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当产权所有者基于市场、资金、技术、人事、管理等原因,不能得到预期的理想收益甚至可能发生重大损失时,就会通过产权市场转让现有产权,重新选择产权形式。实践表明,产权交易是现代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技术创新、新陈代谢、生死轮回的有效途径。

4.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交换和流动的场所及劳动交换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入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1)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根据劳动力提供劳务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可以把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划分为职业型市场、智力型市场和服务型市场。

职业型市场。职业型市场的特征是劳动者以市场为媒介,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它是由劳动力的需求方所提供的。在职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择业人员根据各自的条件和要求,互相选择,自由洽谈,平等协商。

智力型市场。智力型市场义称人才市场,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通过交换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场所。

服务型市场。服务型市场,一般指劳务市场,其特点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的劳务支出,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具有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服务活动。劳务市场以实际劳动消耗为主,供需双方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内,一方付出了劳务,一方得到了服务,提供劳务的劳动力与劳务产品同时进入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是以人的劳动能力为客体的市场,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要素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劳动力市场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交换的对象为人的本身及其能力,但交换的标的物只是人的能力,人身仍然是自由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供给取决于家庭培养劳动力的成本;需求取决于劳动力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劳动能力是体力与智力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以体力劳动为主者称为简单劳动,以智力劳动为主者称为复杂劳动,即倍加的简单劳动,可创造比简单劳动大得多的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劳动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转移,使劳动力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5.服务市场

(1)服务市场的特点。服务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服务市场的客体是服务

劳动,带有以下三个特点: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同,服务业的交易对象是无形的服务;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无法储存;生产和消费都是人的直接行为,不是迂回生产,更不是迂回消费。

(2)服务市场的功能。人类生产虽然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顺序发展,但现代市场经济的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当快,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第一,服务市场跨越整个经济领域,将各行各业的市场主体联系起来,为生产、生活和公共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服务市场提供的投资环境,也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服务市场为令社会提供了多层次的就业渠道,吸收了第一、第二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缓和了严重失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6.房地产市场

(1)房地产市场的内容。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房产市场。房产市场是住房的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换关系和交换场所的总称。在城市,住房建设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很大,住房作为劳动产品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所以房产市场也是商品市场。我国目前房产市场的经营对象主要是写字楼和住宅。明确房产产权和房产的商品化,是建立房产市场的两个基本前提。

二是地产市场。地产市场也叫土地市场,它是指对土地的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换关系和交换场所的总称。土地市场同一般商品市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一般商品流通是所有权的流通;土地市场上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承认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但国家或集体并不放弃土地所有权,而且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被限制在一定期限内,不可以一次购买而永久使用。

房产和地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在:房屋是劳动的产品,而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房产经营属于流通领域,土地开发则属于生产领域;房产市场的交易包括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方面的转让,而地产市场的交易仅以转让使用权为限。

由于房产和地产密切联系,所以人们通常将它们总称为房地产市场。

(2)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主导地位。全民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多,实力雄厚,尤其是地产业,国家把城市土地的支配权交给地方政府或委托代理单位,因而只有它们才有权将土地租给企业或个人使用。集体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广,经营灵活;个体经济拾遗补缺。它们都是房地产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竞争与垄断

(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买者卖者饱和市场买卖双方的人数很多,多到任一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供求形成的均衡价格,即每一买者或卖者都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产品没有差别交易对象都是同质的标准化产品.没有任何差异,因而成本相同,可以做到一物一价。3.要素自由流动

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进出市场没有障碍。在短期内,变动投入可以自由地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但企业数目和规模不变。在长期中,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动,因而同一行业的企业数目和规模也可以变动。

4.市场的信息完全畅通这个条件即在说明买卖双方皆拥有完整的市场信息,知道所考察的产品的特性与市场的价格以及在何处可以买到。而且,没有任何一一位买者愿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购买,也没有任何一位生产者愿意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

严格地说,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才能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显然,在现实经济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虽然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经济中很少存在,但它却是我们分析其他一切市场结构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被认为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是除完全竞争市场之外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

(I)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及形成条件。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其形成条件包括:

①政府垄断。即政府凭借其特殊地位,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对某一行业实行完全垄断。

②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③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专利权,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这一产品进行完全垄断。

④自然垄断。当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规模经济,就是企业或厂商的平均总成本会随着产量扩大而不断下降。

(2)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相反的一种市场,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企业就是行业。完全垄断行业只有一个企业,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品,因此,企业与行业合二为

一,企业就是行业。

产品不能替代。完全垄断企业所捉供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与其他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趋于零。因此,它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

独自决定价格。完全垄断企业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制定者,它可以根据既定的市场需

求,以较高的价格销售较少的产量。

存在进入障碍。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完全垄断市场存在进入障碍,其他企业难以参与竞争。

(3)完全垄断市场的差别价格。差别价格又称价格歧视,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的不同价格。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

三级价格歧视:建、Z在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两组或更多组,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离开的。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决定市场成交价格是最高的。成交数量是最少的。通常存在超额利润。社会福利损失最大。特别是,完全垄断企业还能通过差别价格攫取超过统一定价的垄断利润。只有完全

垄断市场才能实行差别价格,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

2.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完全竞争市场主要采用价格竞争。而垄断竞争市场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同时采用价格、品质、营销三种竞争手段。

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也采用价格竞争。在短期内,由于垄断竞争企业不必顾虑其他企业对其价格决策的反应,它可以迅速调整价格,使其销量与产量一致,以避免存货积压。

品质竞争。由于价格竞争导致价格下降,超额利润终究消失,因此,大部分垄断竞争企业都不会轻易变动价格,而是采收非价格的竞争手段。通过产品品质的改良,形成产品差异,就是一种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营销竞争。营销竞争是另一种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包括广告宣传、销售网点、委托代理、售后服务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都能够销售自己愿意销售的任何产量,没有必要从事营销竞争,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没有竞争对手,也不必从事营销竞争,因此,市场营销是垄断竞争最突出的竞争方式。

(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比较现实的市场,往往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是竞争与垄断的混合,也就是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的垄断竞争市场。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企业不饱和。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但通常也包括少数大型企业。它们对市场可以施加有限的影响,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能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

彼此独立。由于一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企业影响不大,不易被人察觉,它可以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对策行动。也就是说,这些企业自以为可以彼此独立,互不依存。

产品有别。根据产品的性质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企业可以不断对产品创新,形成梯次产品结构。

进出较易。企业规模不是太大,所需资本不是太多,因而进出行业没有多大障碍。

3.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模型。这是因为,该市场可能只有两个企业,也可能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企业;可能是纯粹寡头,也可能是差别寡头;可能独立行动,也可能彼此勾结;可能采取价格竞争,也可能采取非价格竞争;其他企业的进入可能相当困难,也可能极其困难……”所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寡头垄断市场的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既可能接近完全垄断市场,又可能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企业不饱和。同行业的企业只有两个以上的少数几个(当企业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每个

企业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相互依存。市场价格取决于同行业所有企业的产量,为此,任一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

对手的各种可能对策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的制定者,更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博弈者。

(3)产品同质或异质。产品没有明显差别,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纯粹寡头,存在于钢铁、炼铝、

炼铜、化纤、水泥等行业;产品有差别,彼此依存的程度较低,叫差别寡头,存在于汽车、重型机械、石油产品、电气用具、香烟、通讯等行业。

(4)进出不易。其他企业进入相当困难,甚至极其困难。因为不仅在规模、资金、信誉、市场、原

料、专利等方面,其他企业难以与原有企业抗衡,而且由于原有企业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其他企业不仅难以进入,也难以退出。

四、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一)市场规则由权力机关制定的或在长期币场交易中形成的对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的规范称为市场规则,它是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任何市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都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具体来说,大致有三方面的规则:

1.市场进入规则

市场的进入,必须遵循一定法规,具备一定条件。特别是风险性较大的市场,对入市主体、入市条件、交易范围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对外资企业准入原则做了明确承诺,必须认真履行义务。

2.市场竞争规则

为了保证所有市场主体在市场面前机会均等,充分竞争,政府有必要制定和实施有关市场竞争规则的法规,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苑争的行为,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涉,消除对市场封锁和分割,以及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待遇。

3.市场交易规则

对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必须有明确规定,以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保护交易者的权益。交易规则必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除涉及商业秘密外,一般交易活动都要在市场上公开进行。一切交易必须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严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

(二)市场秩序

1.整顿市场秩序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完善市场规则的重要保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

加强市场管理法制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抓紧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健全质量监管机制。

第二,切实实行政企分开,限制政府在人、财、物上与企业的一切联系。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才能促使它们依法经营。

第三,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要区分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和凭借政府权力形成的行政垄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的经济封锁,促进产品和要素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自由流动。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一切市场交易都是通过契约来完成的。

2.加强市场监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必须加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建设。

(1)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如预算、税务、财务、会计、统计监督;银行监督,如信贷、结算、现金监督;审计监肾,如财政、财务活动的审核和稽查;工商行政监督,如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物价监督,如定价权限、变价权限;质量和计量监督,主要对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实行监督。

(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由三部分组成:社会团体的监督,如工会对劳动安全和环境的监督,消费者协会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行业协会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的监督和自律等;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广播、报刊对企业行为的批评和表扬,对违法乱纪事件和人员的曝光,具有强大威力;群众监督,人民群众用口头、电话或来信进行投诉,也非常有效。

(3)法律监督。依据法律,通过司法完成对市场秩序的监督,是最主要的监督手段,也是行政监督、社团监督、舆论监督的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在不与全国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一方面,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强市场立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改变由部门起草法规造成的不协调状况,实行立法、执法和监督分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加强司法和市场监督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监督、仲裁、审判水平。一、按劳分配  (一)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马克思当年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述,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有过两种不同含义:耗费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供给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需要分配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需求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只有供求均衡的社会劳动时间,才是真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简单商品生产时期价值规律的直接表现形式。

由于19世纪处于物质产品生产时代,精神产品生产微不足道,马克思论述劳动价值论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但是,他对劳动力的界定则是活的个体中存在的,是指当人生产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并提出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今天,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作为复杂劳动,提供服务、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也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以智力劳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为劳动价值论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问题在于:如何从市场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大趋势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和剥削作出科学界定,使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武器,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利器。

(二)按劳分配论的深化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条件下,按照个人提供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分配原则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具油重要差别,因而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原来设想的单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由一个“协会”统一进行分配,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包括集体、个体、私营、外资、混合所有等,因而不可能统一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标准不一,必有差距。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原来设想的已经消灭商品、价值、货币的产品经济,而是有待发展的商品经济,因而按劳分配不是按照劳动时间直接分配产品,而是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的收益分配货币,包括工资、利润和各种福利。 第三,按劳分配以各尽所能为前提,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劳动尚未成为人生的第一需要,不少人还做不到各尽所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也难以直接观察劳动者的表现。此外,由于劳动成果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随机性的客观条件,这就难以直接用劳动成果来衡量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这是过去实行按劳分配出现“大锅饭”现象的重要原因。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在如何深化按劳分配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在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基础上,计件制、奖金制、年薪制、提成制、职工持股、技术人股等分配方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按要素分配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将全部要素投入都当做产出的内生变量。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和要素市场均衡理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表明各种要素对使用价值所作贡献和应得报酬: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租金是土地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撤酬,利润是企业家的报酬。因此,要素价格一旦确定,收入分配随之确定,要素价格理论也就是收入入分配理论的核心。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收入的合计,等于这种产品的总产值(即总收益);反过来,任何产品的总产值,也可以全部转化为各种要素的收入。

1.工资

就劳动力市场来说,工资水平由市场对劳动力的供求决定。

2.租金

由于土地肥瘠不同,地理位置各异,气候条件悬殊,因此可分为不同等级。对于最劣土地的农产品来说,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不会发生地租。这种不会发生地租的土地,叫边际土地。由于边际土地以上的土地平均成本较低,所以可以得到正常利润以外的超额利润。市场价格与边际土地平均成本之间的差额,就叫级差地租,成为所有者出租土地的报酬。

由于对农产品的需求有增无减,边际土地以下更劣的土地也被利用。当可耕地全部利用以后,边际土地便脱离边际状态.任何土地都会发生地租,这个地租也就成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这种地租不是平均成本的差额产生的,叫绝对地租。由此可见,边际土地仅有绝对地租,没有级差地租。而边际土地以上的各级土地.则兼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在短期内,厂房、机器及其他耐久性设备固定性很强,不易从这个产业转往其他产业,类似土地。企业利用这些较好的固定要素,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取得较大的超额利润,也类似地租,这种企业的总收益与其变动成本的差额,即固定成本与超额利润之和,称为经济租。

经济学将经济租的观念用于政治生活。凡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固定要素),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统称勾寻租行为。

3.利息

利息是资本的报酬。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利率水平由金融市场供求决定。

资本的供给来自家庭、企业、政府的存款。

资本的需求来自企业的生产投资和家庭的消费信贷。

4.利润

利润是企业家的报酬,相同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由不同企业家经营,效益会大相径庭。为使企业家继续留在这个企业,必须至少让他得到正常利润,即平均利润。

考察一个企业是否有超额利润,应当从其总收益中减去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开发成本、交易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基本折旧、劳动报酬(含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利息、租金、税收和正常利润。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在要素分配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我国的收人分配制度来说,我们坚持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原则。

三、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备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比重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同时,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防止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政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

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意义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则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初次分配效率优先。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

(三)收入分配的调控手段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第二,要积极扩大就业。

第三,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四、效率—公平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在处理效率与公平两者关系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效率

效率是一个实证概念,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通常指资源配置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相对于既定投入,产出越高,效率越高;相对于既定产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最理想的经济效率,就是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资源都用于最佳用途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实行效率优先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所决定的。效率优先原则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前先将国民收人这个“馅饼”做大。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效益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谁投资谁得益,就是按投资者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分配,多出资多得利,少出资少得利,不出资不得利。拉开收入差距,鼓励人们的进取精神,鼓励通过合法劳动致富。

(二)公平

公平是一个规范概念,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特别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通过税收进行再分配,保持合理收入差距,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全体人民都能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相对立

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于提高效率。我们应当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高的公平,最大限度降低效率与公平互换替代的机会成本。

2.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效率与公平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谈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效率。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为广大考友们收集的2013年公选领导经济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相关推荐:

专家解读:2013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新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标签:经济知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