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inh
2011-01-06
编者按: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结束,2011年各省公务员考试也将逐一展开,今天小编我就为大家汇总了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帮助大家有效的复习。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金榜题名。 |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和根据。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它们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又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或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并且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的、多样的。
三.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
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作用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终极原因。
二.发展的普遍必然性
所谓“发展”,就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发展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是无条件、普遍的,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
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的普遍必然性,具体表现为宇宙间永无止境的新陈代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全面的看问题,形而上学则把事物看成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在认识和实践中片面的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形而上学则把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形而上学则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强调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否认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由其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前者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后者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本质和现象等等。
科学范畴的科学规律是相互区别的。科学范畴即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科学规律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关系的概括和反映。科学范畴和科学规律又是相互联系的。从逻辑形式上看,科学规律即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关系,概念或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也就是科学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由其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即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乃至整个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标签:公共基础知识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