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3-22
A.张某,20岁,遇人抢劫奋起反击,将对方打成重伤
B.王某,30岁,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抢了路人的摩托车逃跑
C.刘某,13岁,盗窃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财物
D.赵某,30岁,醉酒驾车撞死路人
【解析】A选项构成正当防卫,B选项构成紧急避险,都不构成犯罪,在下文中将有详细介绍。C选项刘某未满14周岁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不构成犯罪。D选项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撞死路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①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其中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明知行为可能危害社会并持放任、无所谓态度的是间接故意。
②犯罪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其中已经预见危害后果而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预见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③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关键在于意志因素。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并不反对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明确希望避免结果发生。
【例2】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D.直接故意
【解析】甲明知丙分食有毒饭菜会发生死亡后果,却没有阻止,可见其对丙死亡持一种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犯罪客观方面——行为
①作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危害行为;
②不作为:有积极行为的义务,能够实行而不实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义务来源:法律明文规定;职务、业务要求;使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的先行行为。
【例3】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山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B.意外事件
C.过失杀人D.不构成犯罪
【解析】孙某带邻家小孩进入危险区域,便负有将其安全带出的义务,且孙某独自狩猎,证明他有能力找到小孩,但其明知山林极具危险而放任不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标签:行测辅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