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联考申论:文章论述题须遵循七大基本要求

编辑:sx_wangha

2013-03-22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413联考申论:文章论述题须遵循七大基本要求”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3年4月13日全国多个省份将同天进行公务员招录考试,对考生而言,还有将近两个月的备考时间。在申论备考过程中,文章论述题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专家特为考生总结了作答文章论述题的七大基本要求,以期帮助考生在备考的最后阶段提高文章写作水平,提高申论成绩。

一、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指文章必须有鲜明的论点,要让阅卷者清晰地认识到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要达到观点明确,专家认为应按以下两步来进行操作:

一是要仔细审清题目要求,理清题干规定要写的相关内容是什么。如题目要求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考生的文章内容就一定围绕“朔州途径”寻找论点,寻求合适的角度切入。

二是要紧扣材料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充分展开,但是不能对材料中出现的官方立场、观点进行主观改变,最好把相关内容根据国家宏观政策作进一步升华,从微观事例逐步扩展到宏观理论。这样既具有思想高度的同时也会体现出观点的正确性。例如,从“朔州途径”中的“拥有先进开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此次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的主力军”这句话可以提炼出“技术中的自主创新”,由自主创新可以升华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问题。这样,文章的观点可以落实为“在煤炭资源整合中‘通过技术提升自主创新’”。

二、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指的是申论提出问题要结合当前现实,分析问题要恰当、到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文章。参照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最好能写出新意,体现出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要做到联系实际,考生应坚持“三贴近、三结合”原则。即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进入角色,明确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使文章的内容丰满、充实。

三、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是对文章结构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一篇结构完整的申论文章,应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都难以支撑整篇文章的写作框架。

结构完整是申论文章考查的重点之一,在实际阅卷中,若文章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但无标题者,阅卷人会在考生已得分数基础上扣2分;若文章无结尾,文章将被直接归为四档文。鉴于此,建议考生在作答时间确实紧张、完成作文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应具有抢分意识,首先考虑拟写“五脏俱全”的申论小文章,确保结构的完整性。

四、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指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

一是文章论点要全面。要求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要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化和细分,提出分论点,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

二是分析充分,有理有据。这要求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比如分析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意义、面临的问题、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的措施等。需明确申论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而绝不是艺术创作甚至是无病呻吟。文章要写得切合实际、与时俱进,内容要全面详实,有分析有对策,要凸显出文章的实用性,彰显实干精神。分析要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根据,既有给定资料提供的内容,又有自身积累的素材(名人名言、理论政策),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五、思想深刻

思想深刻,是对文章立意构思的深度要求。即在思考所需论述的问题时,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问题深处,寻找问题根源,继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作答申论文章时,尤其要注意思想的深刻性,对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可过于肤浅。要杜绝认识肤浅的毛病,一要把研究的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例如,“钓鱼执法”问题,我们从中看到的本质问题是依法行政,文章最终也要上升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二要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是要克服蜻蜓点水式的浮躁心态,认真从理论或实践上做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难使文章具有深刻的见解。

六、视野开阔

视野开阔,是文章立意、思考问题的广度要求,文章写作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要广泛联系与论述问题的各个方面,如成绩与问题、理想与现实、古代与现今,国内与国外、教训与经验等,进行多角度地思考,在宏大的背景上对问题进行全面地考察,从而见人所未见。

“视野开阔”是高水平议论文应达到的标准。考生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应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影响和长远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放宽视野、提高眼界。

标签:申论辅导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