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标签泛滥的结果是新闻的退化

编辑:sunw

2012-11-03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标签泛滥的结果是新闻的退化

浮躁的舆论生态中,一些记者用脚采访、挖掘真相的能力在退化,不过,坐在电脑前编名词、贴标签、造概念的本领却见长,每天都能看到记者创造的不少名词和概念:今天这个“族”,明天那个“代”。几天不看新闻,就OUT了,完全跟不上这些由新标签新概念编织的魔幻现实。

比如30日的新闻中,我起码看到了两个新标签。一个是某媒体创造的“蚁硕”——就是那些读了硕士后尚未找到工作而蚁居在城市的人,他们的就业率不如本科生,有报道称一个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伤不起的老父气极服毒。另一个标签叫“摊二代”,是指以摆摊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城市摊贩子女,媒体称“摊二代”是被城市遗忘的孤独人群。

这两个标签还算比较贴切,确实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可有时媒体创造的标签,则过于牵强附会。比如某些地方的超市发现方便面常被人捏碎,媒体记者就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把个案上升为普遍现象,给捏方便面的人贴上一个叫“捏捏族”的标签,称当下很多都市白领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于是到超市去捏方便面释放压力。这种生拉硬扯的标签让人哭笑不得。

我并不想探讨和分析标签的命名术,教人创造一个生动贴切的标签,而是想说,无论多么贴切,标签化和概念化都不是一个好习惯,无节制地使用标签,会使媒体的报道能力发生退化。

很多标签,在初现之时,尚能够贴切地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可随着标签无节制地滥用,标签变成了“标签化”,就逐渐脱离了原初定义而异化为一个刻板的概念。比如现在媒体滥用的“官二代”、“富二代”、“独二代”、“农二代”、“屌丝”、“公知”等等,从新闻标题到身份定位,再到新闻的叙事话语,各种各样的标签泛滥成灾。一篇报道,经常很少看到具体的人,而充斥着各种流行的标签:一个“官二代”恃强欺弱的故事,一个“富二代”利用关系挤掉“农二代”的故事,一个屌丝的奋斗史,一个民间烈女反抗淫官的经历。

标签化会导致两大恶果。其一,预设着立场,传递着偏见,将先入为主的刻板认知嵌入新闻事实中,影响读者的判断。

因为这些标签,在定义和命名的时候,本身都已经融入了命名者的价值判断和倾向。比如“富二代”就是一个贬义词,而“摊二代”这个标签则满含悲情和同情,对应着被抛弃被欺凌被遗忘,社会欠他们的,它一“出生”就带着某种道义上的优越性。每当我们使用这种标签的时候,预设的立场就会植入事实的描述中。新闻也就无法保持客观了,当一个记者报道说一个“富二代”与“摊二代”发生冲突时,已经有了明显的倾向。

另一大恶果是,左右着公众的判断,使公众放弃了对具体新闻事实的关注。面对一堆由各种标签描述的新闻,人们不再关心现实中具体发生了什么,而是会根据标签的想象去编织“事实”。看到了“官二代”这个标签,他们就不再关心这个人在具体现实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这起事实中到底做了什么,只会根据这个标签去想象:他一定是飞扬跋扈的,一定不讲理,一定是依仗权力横行霸道,一定不是个好人。有了这种想象,再多的事实都听不进去了。他只会相信自己由想象拼凑的碎片,而拒绝接受客观的描述。

标签往往都是成双成对,它对应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观:飙车的“富二代”,受害的一定会是一个“凤凰男”;无助的“摊二代”,一定面对着一个凶神恶煞、妖魔化般的城管。

标签方便着公众的认知和记忆,复杂的事物,一个简单的标签和概念就可以说清,却影响着对事物的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媒体的报道,恰恰应该是去标签的,当公众用标签化的思维看待现实中的冲突时,媒体应该就事论事,去除覆盖在事实上的种种标签迷雾,还原事实真相,还原当事人本原的身份。

标签化还破坏着公共空间的交流,在观点的交锋中,不是就观点展开论争,而是互贴标签,你骂我“公知”,我骂你“五毛”,结果就是斯文扫尽的互吐口水,无法形成理性的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2013年公务员考试频道 【申论辅导】【面试辅导】

标签:面试辅导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