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11-19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理解多义词“为”“以”“之”的用法以及了解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的表现形式。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1-5节。
教学程序: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教师补充有关《史记》的文化常识。
1.史书的几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
2.介绍“正史” “野史” “二十四史” “前四史”及“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等概念。
3.介绍司马迁的简历。
4.投影“战国形势图”,简介背景。
三.讲读讨论。
第一步,辨题识体,初步感知明确“写什么”。
1.课文中标题作为文体标志的词是什么?
2.列传属于传记,什么叫人物传记?
3.按人物传记“记载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这一特点可以如何切分文章段落?
第二步,字词译解、归纳积累、落实重点。
1.微机播放CSC朗读音像1-18节“完璧归赵”部分
2.学生质疑。
学生就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解决;
3.在学生质疑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强化几个多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翻译原则。
投影:①“为” “之” “以” “幸” “请”的用法。
②讨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愿”, 解释为“愿意“还是“希望”更好,为什么?
(明确: “希望”好。 I.显主动;Ⅱ. 显大国之威;Ⅲ.现贪婪之性、诈骗之术)
③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此环节设计意图: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语感,使他们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能利用工具书,联系语境、瞻前顾后、统观全局确切解析、及时归纳,以提高思辩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设置问题,突破难点,理解“怎么写“为什么写”。
集体朗读I—5节。
1. 概括1-5节的内容。
2.开头两小节对廉、蔺的介绍,突出了“上卿”与“舍人”的悬殊地位,这种介绍有何作用?
3.这部分对蔺相如的刻划着重表现的是什么精神品格?又是从哪些层面,采用哪些手法来集中表现的?
深入讨论“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里的“勇士”如何理解?他的“勇”和‘智”之间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如此渲染蔺相如的智、勇,表明了他怎样的史学观?
(此组问题设计意图:①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第三梯度适合程度较高的学生。②使局部分析指向整体知觉,明确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失去了整体,个别便没有存在的价值。“雕虫’不忘雕龙”。③于无疑处设疑,深入开掘文本的思想精华,起到激活思维,发展个性,锻炼思维品质深刻性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题:(投影)
(一)填空、解释题:
1.《史记》是 体通史,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鲁迅誉之为
“ , ”,就体现了它巨大的史学价值,
作者是 朝的 ,史学家又称其为“史迁”。
2.《史记》之体裁有五种:
共130篇,50余万宇,成语“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等出自其中,这两个
成语陈述的对象分别是 和 。
3.解释加点的字:
(1)拜为上卿 (2)宁许以负秦曲 (3)臣愿奉璧往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窃计欲亡走燕
(4)易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5)亡 亡羊补牢
贼易之 河曲智叟亡以应
而君幸于赵王
(6)幸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二)选择题:
1.选出与“以勇气闻于诸侯”中的“以’宇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久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宁许以负秦曲
c.王问:“何以知之?” D.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选出“即患秦兵之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何如? C.秦昭王闻之
c.均之二策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选出与“廉颇为赵将”中的“为”读音、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D.霓为衣兮,风为马
4·选出与“而君幸于赵王”句式相同的一项: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君何以知燕王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蔺相如者,赵人也。 ’
5.选出“燕王私握臣手日,‘愿结友’。”翻译正确的一项:
A.燕王私下握大臣的手说,“愿意结交朋友’。
B.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 “愿意结交朋友。
c.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 “希望(和你)交朋友”。
n燕王偷偷地握我的手说, “希望结识一个朋友”
标签:高三语文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