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11-23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飘泊天涯之人眼中的萧瑟秋景;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堂课充满兴趣,具体到本节课,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知人论世
通过对杜甫生平的了解,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对诗人、诗歌、诗风有大致的印象。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多媒体PPT的形式直观的将杜甫的生平、代表作品以及《登高》这首诗写作背景呈现给学生,并且着重强调诗人的字、号、代表作品及诗风等基础知识的识记。
三、解诗题
诗题作为诗歌的一部分承载了一定信息量。对诗题的解答能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一部分我将采用迁移过渡法,以学生熟悉的苏东坡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过渡,通过重阳节登高这一风俗所具备的特殊文化内涵让学生领悟出诗人此刻登高望远的孤独、悲凉之情。
四、诵读品诗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解决第一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使用课堂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将在学生讨论结果即诗歌的颈联和尾联的基础上继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这两联。
① 针对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以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为切入点,让学生也来说说他们自己的理解。
最后在学生讨论及老师点拨的基础上明确 “悲”的八重含义:
秋日肃杀、羁旅异乡、孤单一人、晚年多病、国难家愁、重阳断酒、壮志未酬。
② 针对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则赏析“艰难”“苦”“ 新停”三个词,重点赏析“艰难”二字,引导学生在分析出“艰难”在指个人艰难的基础上还有国家艰难。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国事衰微、个人潦倒的生活际遇中任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进而引申至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熏陶。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揭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四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解决第二个问题:诗人又是如何写悲的?(赏析首联、颔联)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
重点赏析: 落木萧萧 不尽长江 猿啸哀 鸟飞回 四个意象
针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两个意象,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诗人在面对落叶飘零,大江东去时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针对 “猿啸哀” “鸟飞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最后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描述诗人此刻登高眺望的图景,概括出诗歌的意境(沉郁悲壮),说说诗歌的主旨。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板书
六、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诗歌鉴赏的步骤,知诗人、解诗题、诵读品诗,我们能将这个步骤用到以后的诗歌鉴赏中。
七、作业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标签:高二语文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