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5-27
转眼间高中的课程已过半,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高二下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还选入了《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提示里告诉我们,本单元主要是学习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颁、涂、无、直”4个通假字;识记“寡人、河、凶、走、或、谷、斤、兵、岁”9个古今异义词。
2、掌握“数、直、发、兵、胜、时、王、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4、掌握孟子的生平及“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5、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6、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并当堂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原文语句分析课文,归纳总结孟子为说服梁惠王采用的说理方法的能力。
2、体会并欣赏孟子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的论辩风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因此,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二,说学情。
我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下面说一下我们的学情,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初中有长足发展,且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方法
王荣生先生把课文分为了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类型,在归纳一些文言知识方面,我是把《寡人之于国也》当成例文来教;在分析文章中孟子的思想方面,是把它当成定篇来教。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法是文言文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第四、说教学流程
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提起孟子,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家,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课文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能通过以前这些学过的课文回忆起孟子文章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孟子的思想吗?
我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孟子》的篇目,回忆孟子为文特色及孟子思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雄韬大志,感受沐浴他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
首先由我泛读,让同学听下哪些字读错了,并标上点,完后帮我指正。通过这个主要想理清课文中的多音字及异读字。(好、直、无、胜、数、丧、衣、畜、王、)
然后,我借入了一个文言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理出文言词法与句法的知识系统这个框架是这样的:
文言知识主要分为词法和句法,词法又分为实词词法和虚词词法。实词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主要是18个文言虚词,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之”“于”两个虚词;句法方面,主要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列出这个框架后,我让同学们来齐读文章,齐读过程中找下这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对照幻灯片里的知识框架和课文注释,找出来,整理出来。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相信高一的学生有这个学习基本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学、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的能力。
学生解决不了或不懂的地方,全班解决或老师解决,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第三个环节是要理清文章脉络,主要通过几个问题来结构全文,同时深入品读课文
第一个问题: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二个问题,梁惠王不先提出疑问,而是先表明他的政绩,哪些政绩?(明确:移民移粟)(品味:尽心焉耳矣,通过文言虚词来品味人物。我已经尽心了啦,表明自己很了不起。)——通过这个,品读人物,梁惠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个问题,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孟子设喻,完后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知道什么?这里用了一个类比,谁能把这个类比的过程推理出来?
第四个问题,孟子为施行“王道”提出了几条措施?哪几条?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之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主要是王道之成
王无罪岁。——为政态度)
然后带领学生品读第三小节,3-5段。
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第四个环节,拓展,在学生扫清文言障碍,理清文章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性问题。
第一个是: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扩展思维: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设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今天与战国时期文化、人口背景的不一样,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三个问题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这个探究题目的设置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联系具体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五个环节,作业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问,请简要概括孔子与孟子对孝敬老人的看法?
这个问题主要是联系到高考有一道《论语》《孟子》选段阅读而设置的。
最后是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文言知识和课文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五,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高二下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大家感觉还满意吗?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语文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