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二语文说课稿

高二下学期语文石钟山记说课稿范文2016

编辑:sx_gaohm

2016-04-22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学期语文石钟山记说课稿范文,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石钟山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识别文中重点文言文字词(如:郦、桴、彭蠡等)

2、能辨认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句式(如:此后世所以不传也)和各种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如:微风鼓浪)

能力目标: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复述或背诵课文。

4、能够联系本单元四篇课文,初步体会宋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感受本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欣赏宋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字词和各种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现象。

2、感受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3、难点:感受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体会送带散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的教法是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方法。其目的是调动学生湖动,使其参与教学活动,使同学们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说师生互动活动

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同学们阅读全文,这里主要用的是导读法。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全文。

第二个环节是同学提出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分组讨论在第一个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点拨。(主要运用谈话法、讨论法)

第三个环节精讲,指同学逐段翻译,老师对重点文言文字词、句式、用法、词类活用等进行重点讲解,并对每一段的大意进行概括。

第四个环节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引导同学综述全文,进行文路的疏通讲解,使用问答式,解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什么人生哲理”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议论—叙述—议论的写作方式,体会其语言特色。

六、说教学思路

本课设计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提问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苏轼的相关知识,引入本课。

(二)、关于作者、写作背景,在这一环节重点介绍宋代散文的特点(5分钟)

(三)、正式进入授课阶段

第一个环节的导读法的运用是10分钟,第二个环节的谈话法、讨论法的运用是10分钟的时间,第三个环节的精讲是15分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问同学关于上节课的内容。带领同学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进入正式讲授新课的环节,继续上节课没有讲完的第三环节:精讲。(此过程预计10分钟)。第四环节思维训练和拓展。(25分钟)

思维训练的题目是:课后习题

1、 用课文原话回答:

⑴郦道元、李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勃的说法“余尤疑之”?

⑵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一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

⑶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勃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2、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法?

3、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

议论:提出质疑       郦道元:人常疑之  李勃: 余尤疑之

记叙 :实地考察求其名: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议论: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语文石钟山记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语文高二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格式

高二下学期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范文精选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