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高一语文说课稿设计范文

编辑:

2014-10-10

(二).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质疑,自由提问(学生已读,读省略)

3.学生问题:1、2、3、……

由于导入部分的指向性非常强,我想这一环节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章主旨的理解或者主旨表现的艺术手法上,不会刚开始就过多地集中到个别语句的理解上去。这一环节,主要意图是了解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和阅读障碍,然后以此为依据,在对“故乡”内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为重点探讨作者对“故乡”理解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基础。

教师预设:

(1) 作者第二段写斯大林的死,有何用意?

(2)文章1/3的文字没有写钟声,“消逝的钟声”作为标题,理由何在?

(3)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钟声到底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使得他在异国他乡听到钟声时就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为什么?

(5)消逝的钟声有何含义?

(6)“钟声”与“故乡”有什么关系?

(7)作者听到琴声、歌声后,为什么有灵魂被惊动的感觉?

(8)文章中多处景物描写有何好处?

(9)第三段写小时候作者想去城外,可奶奶不让去,能够表现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但并不能说明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与作者最后所提及的“故乡”理解有何关系?

(以上回答见课文详解)

……

这些问题教师作充分预设,课堂上有很多问题可能不会出现。学生的问题有的可能与理解本文主旨无关,可搁置,课后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文有关但讨论的意义不大,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自行解决或教师简单指导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理解文章主旨有大帮助,并由此引出教师的问题,由师生讨论重点解决。

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并对学生讨论结果做评价规范,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可根据课堂情况适当调整。

(三).分析探讨文章的主旨。

4.分析探讨作者对“故乡”新的理解。

从学生的阅读的最初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作者对“故乡”新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在学生阅读、思考第14段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相互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虽然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较浅的层次,但还是能够根据14段文章的结尾概括出作者对“故乡”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故乡”奠基。

学生发言:(略)谈到阴影部分,要注意引导。

教师小结:

人的故乡是超越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自由、宁静)的心情;人的故乡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

5.分析探讨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这种新的理解。

学生根据第14段探讨,作者的理解简而言之,故乡是心情,是归宿。作者是40年后,到达异国他乡,听到钟声后引起了对童年的回忆,继而触发了“故乡的心情”。

分析示例:

(1).“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作者仿佛回到了童年,在异国回到了故乡,此时作者心中的“故乡”已经超出了地域的界限,正好呼应文中“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2).“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这写的是什么?这是写作者到达异国他乡后的感受,整个氛围让作者感到舒适、宁静、自由,因而“故乡”是心情,是心灵的归宿。

教师要适时引导,低台阶,小步走,这一环节旨在深化学生对作者“故乡”的理解。

(四).探究文章表现手法。

6.分析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对“故乡”的理解表达出来的呢?

步骤(1).教师引导,过渡:

我们对作者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作者是怎样把他对“故乡”的理解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作者来到异国后,听到钟声引起了童年生活的回忆继而触发了“故乡”的心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其一,为什么钟声会引起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二,为什么童年生活会触发“故乡”的心情?

步骤(2).学生在了解补充材料(见附件)的前提下,结合文本内容,分组讨论:为什么钟声会引起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学生讨论,回答:(略)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