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9-27
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特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四.方法与过程
1.教学方法的制定
创新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二者所追求的最终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各种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把“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教研室与我校实践了一年多的问题教学法中,(四大板块:目标板块、情景板块、师生互动板块、评价反思板块)力图使用问题教学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求。
基于学生的水平,本人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放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2. 重点、难点的突破
1) 学生自主参与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实验的过程
2) 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回顾以及演示“探索弹力和弹簧的伸长关系”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自主的设计实验,探索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4) 阅读有关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过程,坚定学生的刻苦学习的决心。
3.教学过程:
创 设问题空间预期研究
目
标板块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产生条件、计算公式。 2.知道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 3.体验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电路问题 4.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认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图象的数学方法处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2.在小组讨论、组际讨论、生生交流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现人文关爱。在“人性化空间”研究“问题空间”。编辑问题
问题包
设计实验
探究过程
发掘内在关联1.情景问题化 2.新课标要求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使学习者成为问题的研究者
情
景板块本节课情景情景一:学生通过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导体,感受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关系 情景二:回顾以及演示“探索弹力和弹簧的伸长关系”实验。思考它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自己展现问题
下节课情景情景:学生尝试把实验中的一个导体剪为两段,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离开课堂
师生互动版块生生交流板块1.从情景板块中,各问题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设计研究电压与电流之间关系的方案。(模仿“探索弹力和弹簧的伸长关系”实验处理思想)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思路、方法是怎样的?得出了怎样的结果?并提交问题站供组际交流。 2.得出怎么样的结论,思考在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提交问题站。 3.以问题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展示问题包
合作探究的过程
新问题
交流1、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研究性 2、创设、研究问题空间 3、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人文关爱 4、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5、个性发展
师生交流板块1.本板块随生生交流板块即时,交替进行 2.教师调控、组织、引领:生生交流无法解决问题时的引导、提示、适时补充。
3.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1、学习者成为问题的研究者 2、创设人性化空间(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应用反思板块课内关注过程性评价,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1、回顾知识技能: 2、肯定探究方法: 3、鼓励合作交流:
课后理论支撑:行动研究、新课标、近代理论。 学生方面:1、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研究性。
2、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人文关爱。 3、问题空间的研究能力。 4、个体差异 教师方面:1、教师不是问题的惟一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 2、既注重“问题空间”,又注重“人性化空间”。 3.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问题化过程的研究能力
实验和多媒体:
个性问题:
附表:(生生交流卡)
探索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
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绘制图表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
研究问题问题提出:
问题 讨论
新问题
4.阅读材料: 一、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欧姆(1787~1854年)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和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中受到启发,猜想导热杆中 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做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放装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式: 式中X是磁效应强度,即电流的大小;a是与激发力有关的常数,即电动势;x表示导线的长度,b是与电路其余部分的电阻有关的常数,b+x实际上表示电路的总电阻。这个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 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表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常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提出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和经济的极其困难是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金奖,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1849年他当上了慕尼黑大学教授,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电阻的单位。二、电流传导速率、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电子
标签:高二物理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