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10-08
学习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数学直线的方程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堂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3 .2 .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和《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上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过的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的延续和扩展,又是后续学习直线的其他方程和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实际情况,我的教学目标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 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2.教法与学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初步体会用数形结合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与探索,初步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本课题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的难点: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等价关系。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应着重采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采用猜想并证明等方法进行学习。我主要考虑的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任何教法和学法都在教学中实现的,现在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情境导入 2、新课3、巩固与应用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P1(x1,y1) ,且斜率为k,则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
(二)、新课
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
,可化为推导 验证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上述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 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1:X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的特殊情况。
问题2:Y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Y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直线方程的使用范围:即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问题3: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 ,b),求直线L的方程。 根据题意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我们把直线L与Y轴交点(0 ,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探究: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例1:求下列直线方程
(1)经过点P(-2 ,3),倾斜角45,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L的图像。
通过该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例2:已知直线L1:y=k1X+b1 , L2:y=k2X+b2 , 试讨论
(1)L1与L2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L1与L2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该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来判断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对此有何体会?
(1)熟记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要会加以区别.
(2)要注意两种形式方程的适用及不适用的范围要.
(3)熟练用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来判断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
(五)布置作业
1题、3题。
六、黑板布置
威廉希尔app 提供的高二上学期数学直线的方程说课稿范文大家要认真阅读,更多试题复习尽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数学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