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1-08
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
解题回顾是解题过程中重要又常被学生忽略的一个环节。我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演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求解步骤:
(1) 画可行域——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
(2) 过原点作目标函数直线的平行直线l 0;
(3) 平移直线l 0,观察确定可行域内最优解的位置;
(4) 求最值——解有关方程组求出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求最值。
简记为画——作——移——求四步。
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求最值的问题呢?这是本次课的难点。我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运用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转化问题,突破难点:⑴学生基于上一课时的学习,讨论后一般都能意识到要将不等式组①表示成平面区域。(教师动画演示画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于是问题转化为当点(x,y)在此平面区域内运动时,如何求z=2x+y+50的最小值的问题。⑵由于此问题难度较大,我试着这样引导学生:由于已将x,y所满足的条件几何化了,你能否也给式子z=2x+y+50作某种几何解释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将等式z=2x+y+50视为关于x,y的一次方程,它在几何上表示直线。当z取不同的值时可得到一族平行直线。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这族直线与此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如何求z的最小值。⑶这一问题相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把握直线2x+y+50= z的几何特征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要将其改写成斜截式y=-2x+z-50。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z-50就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当截距z-50最小时z也最小。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直线y=-2x+z-50与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经过点P时在y轴上的截距最小。
( 紧接着我让学生动手实践,用作图法找到点P(3,2),求出z的最小值为58,即最低成本为58元。)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验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就在学生趣味盎然之际,我就此给出相关概念:
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为线性约束条件。z=2x+y+50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z=2x+y+50又是x、y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叫做线性目标函数。
一般的,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其中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象上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叫图解法。
由前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自然地过渡到新概念的讲解,使得知识的衔接较为顺畅,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
解题回顾是解题过程中重要又常被学生忽略的一个环节。我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演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求解步骤:
(1) 画可行域——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
(2) 过原点作目标函数直线的平行直线l 0;
(3) 平移直线l 0,观察确定可行域内最优解的位置;
(4) 求最值——解有关方程组求出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求最值。
简记为画——作——移——求四步。
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中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数学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