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5-31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新人教生物高二下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前面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深入,通过“J”型和“S”型曲线的构建和应用,不仅把数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更是把具体实验升华为抽象内容,进而又指导具体应用,使知识延伸至生活,堪称新课标精神体现之典范。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酵母菌的培养能进行较好的操作和计数。同时,他们也具有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前面所学的酶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生物曲线分析都和数学建模密切相关,只是在本节中明确提出此概念,但种群增长曲线的建立和理解并不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数学问题,进而应用数学模型的成果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能力目标:熟悉酵母菌的无菌培养过程;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提高抽象思维与具体事例的内在逻辑转化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同时体现生物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以直观展示法播放丰富的视频和图像资料。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我会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酵母菌的培养和计数,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势让学生自己画出种群增长曲线,并分组讨论曲线的相关应用。相信学生通过大量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会对本课有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也可视频):一组是漫天的飞蝗和塞满湖面的水葫芦,另一组是恐龙、大熊猫和长江刀鱼,强烈的对比中我会提问:“图片从哪个生命层次描述了其怎样的特征?”学生在上节课种群的特征中很快能找到答案,“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种群的数量会经常发生变动,那么怎么科学的总结出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呢?通过这节课我们就能掌握这一本领!”
2、数学模型的建构
依托我们德州二中完善的生物实验室资源(图片),我会提前一周给学生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把全班分成七个小组,每一天有一个小组对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同时把实验设计成两个,实验一在50ml培养液中连续培养,实验二每天定时给酵母菌分装到有新鲜培养液的更大容器中,引入新课后我首先让学生汇报计数结果(表格),然后各小组合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通过描点法绘制曲线,投影展示,学生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连续培养的酵母菌在前几天的酵母菌数量曲线像字母“S”,后期数量下降。而分装的酵母菌增长曲线类似字母“J”,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总结出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这样既承接的学生是实验成果,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然后我会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实验一中我们所观察的酵母菌后期为何数量下降?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K值在何处?自然界其他的种群也会出现K值吗?酵母菌各个时期的增长率如何变化?”学生2分钟思考后小组交流,通过主动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S型曲线的条件和特点,及K/2时的种群最大增长率。相信以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总结出实验室中酵母菌受到食物和空间限制、有害物质积累等条件影响而形成S型曲线。板书
“那么由澳大利亚野兔和水葫芦并结合实验二,同学们有没有大胆的想过,如果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我们培养的酵母菌大概20分钟分裂一次,那么它会怎样增长呢?请用数学模型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完成课本66页图表。”学生3分钟完成后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上投影展示。由此“J”曲线就在学生自己探索中逐渐清晰。对比S型增长曲线,学生思考讨论“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增长率有何特点?”完成“J”型和“S”型增长曲线对比表。(课件)
此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明:无论我们用方程式表示还是作出曲线图,我们都是在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生物问题的实质,他们各自的优点显而易见:方程式可简单计算,曲线图能直观表示的特点。回顾我们的推导历程,大家讨论一下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什么?2分钟讨论后,学生代表相互补充,总结出建构过程(板书):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想品质,可使一些重、疑、难点化繁为简,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指导实际,知识升华
在学生理解了两种曲线的含义后,我会趁热打铁给学生提供一段最近的关于长江鱼保护的视频(插入视频,5分钟内)。相信这段反映残酷现实的视频会引起学生的震撼,教师适时提出问题:“(1)你能总结出哪些长江鱼生存的环境阻力?(2)假设下面是长江刀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插图),那么K值出现在哪些年份?K值是恒定不变的吗?(3)为了保持长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什么哪一点进行捕捞呢?(4)如果你是长江渔业管理人员,你会制定哪些方案保护和恢复长江鱼产量?”通过以上相对开放的问题讨论,学生不仅对S型曲线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理解,同时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体会更加深刻,认识到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本节课真正的教育意义所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亲自实验为前提,步步深入,学生自己参与并总结出学习内容,知识由实践到理论又回归指导实践,不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思路,提高了其生物科学素养,也使生物知识很好的深入学生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八、板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酵母菌实验总结
1、S型曲线 有限条件 K 值
J型曲线 理想条件 Nt=N0λt
二、数学建模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新人教生物高二下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生物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