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ez
2013-12-16
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威廉希尔app 为了帮助在校高中生,特别整理了“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文,详情如下: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说教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覆亡》与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共同组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内容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历时约18年,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高涨和失败的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的变动极大。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幼弱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往农民分散自发的斗争,开始让位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学习本节知识,对于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酝酿、爆发、高潮、失败的整体结构,对于分析辛亥革命革命的失败原因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预备立宪”与洋务运动、新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根据史实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3).指导学生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理解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学习辛亥革命烈士舍身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武昌地区有进行革命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以及充分的宣传准备,此外武昌地区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决定了辛亥革命最先爆发于武昌是历史的必然。
(3).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在革命形势大好的背后却潜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这预示着辛亥革命的结局。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武昌起义是本节重点。
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革命党人领导起义的不断爆发等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本节所学内容(清朝统治危机加深),而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第四节将学习的内容——中华民国的建立。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难点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
清末“新政”表面上已涉及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而“预备立宪”表面看更是实行了维新变法所没有涉及的宪法、内阁等政治主张。因此,学生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如何认识“预备立宪”的实质就成为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注意高、初中近代史教材的具体分工和有机联系。高中教材侧重理性知识的分析,简化了某些事情的经过、现象的发生过程等等。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温故知新”。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2、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阅读历史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师设疑--师生合作讨论式教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师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局势?为应对这一严重局势,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设问法、归纳法温故知新,导出新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师提问:“近代最早提出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是哪一派别?其后被谁加以继承、完善并试图付诸实践?如何评价“预备立宪”?如何认识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的联系与区别?”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出洋考察-预备仿行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诱导法、
分析比较法培养全面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培养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渡:预备立宪”不但没有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引起了立宪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使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不但没有遏制住革命,反而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
师:播放武昌起义的资料短片,展示补充阅读材料。
师提问:“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最先爆发于武昌?对比革命党人前几次起义的失败,武昌起义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学生阅读出示材料,讨论分析。可以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起义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思考武昌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法、比较法
归纳概括法播放视频断片,创设课堂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分析武昌起义胜利原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师:展示湖北军政府成立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
师提问:“从人员组成上分析,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黎元洪仇视革命、杀害革命士兵,为什么革命党人将流血牺牲夺来的政权拱手让给这样一个人?”学生讲述黎元洪其人其事,观看资料,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搜集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师:演示《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从地理角度分析民主革命由南到北的空间发展趋势和南北双方政治经济的差异性。
师提问: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作何反映?对后来的革命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从帝国主义、清政府、袁世凯北洋集团、立宪派旧官僚、革命派几个方面)。演示法,讲述法,综合归纳法史地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探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同时为下一节知识学习作铺垫。
布置作业⑴研究性学习课题: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95周年,湖北武汉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存留许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文物(例如红楼、阅马场、首义公园等)。让学生结合某一文物或地名(例如彭刘杨路)撰写一片小论文,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感受家乡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
⑵思考题:在近代史上,清政府推行了哪三次“新政”?它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太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地方,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然后做一些疏理工作即可。对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教师应注重从清朝立宪官员的话语中揭示其实质;对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目,教师应重点讲述原因,对于武昌起义到湖北军政府成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掌握。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利用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独特条件,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提供,更多高二历史相关说课信息,请关注【高二历史】
标签:高二历史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