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历史说课稿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说课稿:国共的十年对峙

编辑:

2015-11-09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

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4.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

次序

 

时间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930.12

 

10万

 

4万

 

2.5:1

 

第二次

 

1931.2

 

20万

 

3万

 

7:1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10:1

 

第四次

 

1933春

 

30万

 

7万

 

4:1

 

第五次

 

1933.10

 

50万

 

8万

 

6:1
 

②长征的开始。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补充材料五:

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

③遵义会议。

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④长征的胜利

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补充材料六: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

思维拓展  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

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说课稿: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说课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