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exh
2014-02-20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说课稿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第一,说教材,也就是教材分析
第二,说教法,也就是教法分析
第三,说学法,也就是学法指导
第四,说教学程序,也就是教学过程
第五,说特色,也就是我这次说课的特点所在
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说教材。在说教材这部分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三个部分进行梳理。
一、 说教材
(一)、说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开篇章是本册书的第11课内容。本课主要从三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本节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篇章,为后来我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课内容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
在了解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所作的要求即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所以,我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再看难点,根据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他们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我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到这里我就结束了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说教材。下面进入第二部分:说教法。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讲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验教训。对于经验和教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结合学生的素质情况: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他们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景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教育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这样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
2. 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够增加课容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和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演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不如老师的板书更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足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演示过程中的不足,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会根据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采用要点式板书设计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3.引导讨论法
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后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说学法。
三、说学法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不仅要授鱼更要授渔。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基于这些,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认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协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反馈意识,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及认识,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达到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总之,教师要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说教学程序。
四、 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2分钟)
首先是新课导入,这部分我将用2分钟时间采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跃进”时的打油诗和图片:
第一首: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第二首: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然后再学生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问学生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这一设计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扮演教学引导者的角色的目的。
2、教授新课(36分钟)
接下来是教授新课部分,我将用35分钟时间采用多媒体与板书设计和教师讲授的方式相结合来讲解新课,这期间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探讨历史。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学生间互动又要师生间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部分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并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一发展阶段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是将老教材中三课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而成,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的头绪较多。而由于内容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我在这些问题上,会适当补充一些分析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认识。
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两幅图表:一幅是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情况表
名称 产量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15.8万吨 减少80%
煤 3243万吨 减少48%
粮食 11318万吨 减少25%
棉花 44.4万吨 减少48%
一幅是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情况表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要求学生从这两幅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据图一分析1949年经济崩溃据图二分析1949-1952年经济变化的原因,认识建国初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能力,并引导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进入本节课的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引起培养学生的阅读图表是我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然后,通过第一目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国的性质由此发生改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教科书回答相关问题(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第二目探索与失误的相关内容的讲解。教师要重点为学生解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的内在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助于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最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组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1966年 2534亿元 558.7亿元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近10% 25%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引发学生对这三组材料所透露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和相互间的讨论,由此进入本节课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本课要旨,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课内容的要点。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生看图识图解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材料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
3、教学小结(5分钟)
我将用5分钟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同时我会带着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在需要识记的重点部分前画出星号的重点符号以提示学生注意。
布置作业(2分钟)
最后,我再用2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周末回家后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或邻居老人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并按以下提要写一份访谈记录。
1、 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你有哪些见闻?
2、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您有什么遭遇?您是怎么度过这三年困难时期的?
3、 您是否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产是如何开展的?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粮食、肉、日常用品的来源情况)
这样做是根据教育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本节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强化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际的事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到这里我的教学程序就已经说完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要点式板书(直观性原则)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2)第一个五年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
(2)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这次说课的特色
四、 说特色
本课的教学主要特色:
理念“新”—— 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表的方法,让图表文献等资料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倡导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我这次说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对教材体系不够熟悉,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知识点罗列的不足,加之时间的仓促以致准备的不够充分,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今天,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说课稿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历史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