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版高二语文邻居们教学计划范文(第三单元)

编辑:

2016-10-09

3?“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

讨论,明确:

小说第一部分交代了明太太的性格特点,这在第二部分中的具体事例中被表现。

因为“小孩偷葡萄”在明太太看来,是自己家的小孩偷了别人家的葡萄,按照她的性格逻辑,对内“无微不至”对外“霸道”,她自然是护着自己家的孩子,不仅如此,平日里在偷花问题上,明家夫妇对此有空前一致的看法:“假如孩子们偷几朵花,而邻居找上门来不答应,那简直是不知好歹。”“杨氏夫妇没有找来,明太太更进一步的想,这必是杨家怕姓明的,所以不敢找来。”——这些,都是明太太霸道逻辑自然而然的延伸。

但除了“霸道”,明太太的“多疑”为“小孩偷葡萄”事件又额外赋予了一层意义。那就是丈夫心中的“黑点”。既然明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便只能把这种受压抑的状态转嫁,发泄到别人身上,例如像杨太太这样“俊俏”又“识字”的女人身上,让杨太太承载她心中无名的畸形的“恨”。因为“丈夫的眼睛时常往矮墙那边溜”,这使得明太太对杨太太的“恨”更加理直气壮,更加合理化,此时,“孩子们偷杨家老婆的花与葡萄是对的,是对杨老婆的一种惩罚。她早算计好了,只要那个老婆敢出一声,她预备着厉害的呢”。

在如此复杂的心态背景下,两家太太的第一交锋结果自然胜负分明。一方面是明太太的自负、霸道、“恨”,有预备;一方面是杨太太“以礼相待”,客客气气,不忘“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的理论”。因此,交锋中,明太太冷嘲热讽,用“音调是音乐的”语言,表现了蛮不讲理的姿态。

受了气的杨家夫妇,作为文明人,受过教育的人,选择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符合他们的身份、习惯。但不成想,这一行为选择恰好暗暗和明太太“多疑”又“不识字”的性格冲撞,极好地呼应了上文,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明太太“心眼多”“多疑”,想到这信是“杨老婆写给明先生的”,她不能不嫉妒,并且怒发冲冠;她“恨字,恨会写字的杨老婆”,于是不收信,还在明先生那里编排说杨家来人闹了一场,编排说“还说要给他写信要求道歉”。因为她“编好了所要说的话语”,而且“设法把丈夫常爱用的字眼都加进去”,她达到了目的——“明太太的话很有力量的打动了他(明先生)爱子女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多疑、心眼多,不识字、霸道的明太太“成功”调动自己的心计,蛮横地赢得了胜利。她“得意于自己的成功”,其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跃然纸上。

4?“送错信事件”中,明太太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作者的表现角度和上个事件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

在这个事件中,明太太因“不识字”而“多疑”,因“心眼多”而自作聪明的特点再一次被演绎得生动、形象。

在第三部分,“信”又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次是送错的信,并不是杨先生写的交涉信,但不识字的明太太坚决不收杨家老妈子送来的信,她自作聪明反而显得愚蠢地说:“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这样,她就给走私货的丈夫制造了麻烦和危机的引子。

丈夫逼她要信,她不肯去,于是她再一次发挥了“心眼多”的优势,告诉回家来的明先生说杨家不给那封信,明太太的谎言使得两家的冲突更加激烈。

对比两个事件,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无论是当面辩论还是背后编排,总是以“胜利”收场;这次,她却一次一次因此吃亏,以失败收场。

(二)明先生形象分析

1?小说的第一部分用几段刻画明先生?写出了明先生性格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介绍完明太太后,小说用三段介绍了明先生的处世为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新式的职业背后旧式男人的典型形象。

他的职业是在洋人的公司供职,这使得他区别于中国传统社会男人求“官”求“权”,但是他的追求也是很世俗的:他求“钱”——“他有个理想,就是他怎样多积蓄一些钱,使自己安稳独立像座小山似的”——这种想法是典型自给自足农业社会的思想,透着小农经济的印迹;在夫妻关系上,他虽不像中国传统社会男人三妻四妾,但是并不是因为尊重夫人,更不是因为爱,他是为了保住洋人给的饭碗。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首先,他是专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着明太太;其次,他虚荣,好面子,“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骄傲,没有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上固步自封,在为人上自负傲慢,“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他已经知道了一切。看见邻居要向他点头,他转过脸去。他没有国家,没有社会”。

当然,小说揭示得最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先生“身里有个黑点”。这个抹不去的“黑点”让他不再“遍体透明”“无可指责”,与他自认为自己是“圣人”的评价是不相符合的。当然,也是这个“黑点”让明太太妒火中烧。

可以说,下文的一系列故事都也是明先生性格使然。

2?“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先生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

讨论,明确:

“小孩偷葡萄”事件是作者以具体事件表现明先生的性格特点。这是他性格的必然发展。

因为他自傲,对于杨家的忍让,他理解成是“杨家怕他”;因为他追求金钱,而教书的往往贫穷,所以“明先生看不起这路人。他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当然,最为作者讽刺,鞭挞的,是明先生“黑点”的暴露,为此他“恨”杨先生——“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他也恨杨太太,“挺俊俏的女人而嫁个教书的,或者是缺个心眼,所以他本不打算恨杨太太,可是不能不恨”。明先生这种“恨”让人啼笑皆非,细细分析,其实这种与狂傲相伴而行的嫉妒心理,也是自卑的表现(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地位他必须接受家庭现状,心中不安分不甘心又无力改变),是他双重性格使然,本质是十分病态的。

这种病态心理一直推动着故事情节往下发展。按理说,在明家,太太没有知识,不识字,先生相对而言应该明辨是非,但是“黑点”导致的嫉妒阴暗心理,使得明先生变得情绪化,“勾上他的厌恶来——她嫁给那么个穷教书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思想的指使,使他变得轻信,在如何看待杨先生的交涉信问题上,基本被明太太牵着鼻子走:明太太编了一些他爱听的字眼,打动他爱孩子的热情;明太太说信是“要求道歉”的,他完全相信;他想看看杨太太字迹的心理,也被明太太看穿。他最终决定不收“杨先生的臭信”。

此外,在明先生的完整心理动态变化中,崇洋媚外的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情节发展推波助澜,“他讨厌这种没事儿就动笔的穷酸们。在洋人手下做事,他晓得签字与用打字机打的契约是有用的;他想不到穷教书的人们写信有什么用”,“他相信中国顶大的官儿写的信,也不如洋人签个字有用”。

事件虽然曲折发展,但是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作派,都符合各自身份,符合作者为之设定的发展逻辑,是基础性格必然的结果。

3?“送错信事件”中,明先生神态、言行、举止、心理和上个事件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

这个事件表现明先生性格侧面不同,上个事件主要表现明先生的自傲自负和“黑点”,而这个事件更多表现他的崇洋媚外和霸道。

明太太的自以为是给明先生带来隐患,明先生走私货为自己敛财,对此,“他心中没有中国政府,也没看得起中国的法律”,他怕的是洋人一旦知道,他的差事将不保。从中我们看到他自私、崇洋媚外的嘴脸。

明太太的谎言令明先生“气不打一处来”,他命令孩子们把杨家花草都踩坏;收到邮差送到的两封信,他不但对杨家没有歉意,反而“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冲这份讨厌也该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从中,我们再一次领教了自诩为“圣人”的他,内心里强烈的野蛮。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野蛮吧,当杨先生最终按捺不住,用砖头报复时,明先生没有表示什么。他还是“恨”,但“恨”中有了佩服,大概杨先生好不容易体现出来的“野蛮”符合他的胃口吧。这是明先生心理的转变的结果,很值得玩味:合乎礼仪、有教养的方式解决不了的纠纷,最终以暴力方式得到解决。

这是不是说明所谓的文明与野蛮,洋买办和小知识分子,老式市民和新式市民,从某种角度看本质一样呢?

(三)明太太和明先生人物形象共同点的比较

讨论,明确:

作为一个家庭的两极,夫妇二人角色不同,性格做派相去甚远。但是细细比较,也有其共同性。

明家夫妇在小说中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庭单元,代表着一类市民,生活模式十分传统,思想陈腐,不同于杨家夫妇代表的小知识分子家庭。

相比杨家夫妇而言,作者在明家夫妇身上着墨较多,讽刺性也较强,因为他们身上令人讨厌的地方更多,比如明太太爱搬弄是非,爱嫉妒;明先生惟利是图,自负、贪婪,看不起读书人,只认得物质利益,“每一想到买,他便觉到自己的伟大”等等。而这夫妇二人最相似也最可气的一点是,对不同的人态度完全不同,性格复杂,比如说明太太对丈夫对孩子怕,但对外人却极其蛮横无礼;明先生对太太对邻居甚至对中国人都很狂傲,但是却嫉妒穷酸的杨先生娶了俊俏的杨太太——他们这种双重人格,都是因为隐秘处有脆弱的因子,存在于专制霸道的另一面;面对自己无力驾驭的领域,他们无法施展专制霸道,只能病态地在心中生起同类情感——恨。

这两个人,是那个时代一部分小市民的典型形象。看清了这两个人的本质,不仅对结合课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有帮助,对体会小说主旨也很有帮助。

四、作业

找几个对明太太、明先生讽刺意味较强的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语文版高二语文邻居们教学计划范文大家还满意吗?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语文版高二上册语文诗六首教学计划范文:第二单元  

语文版高二上册语文元曲五首教学计划模板:第二单元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