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30
结果相似:“直”“利”有似于“知明而行无过”。
人经过学习,就如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样,比没学习的时候在本质上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所以说这个复杂的比喻是围绕“博学而日参省”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博学”侧重孔子说的学,“日参省”侧重孔子说的思。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煣”,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
㈣背诵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诵读本段,教师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背诵。
2. 共同背诵。
三、作业
1.抄写全文。
2.课后尝试背诵全文。
第二教时
一、课文探究
㈠检查背诵情况。
1. 抽查背诵。
2. 全体背诵。
㈡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生xìng——性)、实词(跂、疾、假、绝)、虚词(而)。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这个观点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生活常识加以解释,“登高”才能“博见”,而且这也是这个比喻的喻体。这里已经隐含了“假于物”的论断;接着再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进一步解释隐含的“假于物”。“登高而招”是对 “跂而望”的直接解释,“顺风而呼”与“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说在自身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外界条件比不利用外界条件收到的效果好,这是把不好变成好;“假舆马”“假舟楫”比“不假”的结果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这两个事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效果更是引人瞩目的,这是把不能变成能。在此基础上因事推理: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即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
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这样,本段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四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锲、舍、镂)、虚词(焉、无以、之)、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力)。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贵在积累。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贵在不舍。用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第三个层次,说明不舍贵在专一。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本段是从学习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小结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课文只节选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窥知全貌。但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所以建议大家能够阅读全文。
三、全体背诵全文。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四题。
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对此你有何看法?研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基于习惯养成的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2011年11月底,我应邀到吉林省靖宇县送客下乡,因为高一、高二必修、选修都已讲完,只好在下学期的必修三中选一课。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十分出色,原计划的两课时只用了一课时。这里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本设计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首先,教学必需基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只要调查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就会发现,学得好的因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差的因为没有好习惯,只有坏习惯。高中语文学习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初中就没有形成好习惯,到了高中不从矫正其坏习惯同时强化培养好习惯入手,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可能实现的。对此我曾经很“刻毒”地认为,不从这里入手,语文教学将是讲什么糟蹋什么。
这恰恰是一个死结。我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常常“露一手”,即上课“玩票”。我反复强调,请老师转达我的意思给学生,一定要在我上课之前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课文,最好能背下来,还要求最好能抄写课文。这就是为了强化培养好习惯,自己也以身作则,我给学生背诵课文,我向学生展示我抄写的课文,同时也是给老师们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课前和学生交流,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能够弄懂课文的50%-70%内容,最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和课文相关而自己又不知道的东西。2011年我上了15节课,都是这样提出的课前要求,学生都达到了要求。所以我说,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矫正坏习惯同时强化养成好习惯入手,是语文教学的起点。
其次,不必搞繁琐的字词解释和文句翻译。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大学中文系的预备生,因此不能像大学的古汉语那样讲解文言文。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繁琐、系统的古汉语讲解仍是主流。这样做的害处就是把一篇美文拆解得一地鸡毛,有的学生说语文老师是一架文字粉碎机,什么好文章从他嘴里吐出来都变成了所谓的基础知识。
我并不反对讲解字词,文言文毕竟不是当今的通用语言形式,时间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不讲字词怎么行。但反对繁琐、细碎,反对把讲解字词当作教学重点或唯一。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把所有的或大部分字词都当作重点去讲解,就等于没有重点,而且把语文课堂异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一篇课文值得重点掌握的字词并不多,因为不多,才容易掌握。每一课都不多,许多课积累的就不少,而且扎实。所以说字词的积累是“放长线钓大鱼”或钓很多鱼,而不是每一课都得“钓大鱼”或钓很多鱼。许多死亡词汇、生僻词汇、重现率很低的词汇是不必要求记住的,只要在课文阅读中不成为障碍就可以了。
至于翻译,很多老师都把高考要求直译作为课堂教学把翻译当作教学重点的依据;我恰好相反,我反对高考设这样的题型,一是没必要,二是这样误导了中学文言文教学。更何况即便是把课文都翻译了,而且翻译得很详细,也不见得能提高高考的翻译分数。有什么理由用我们蹩脚的翻译去替代优美的原文?比如《劝学》节选才290字,翻译过来没有500字下不来;原文1710字,翻译过来大约要3000多字。更有甚者,教师要求学生背所谓的译文,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第三,讲究文学常识的呈现方式和时机。
我们都知道,母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生活习得先于学校情景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而且,母语的所谓知识往往落后于能力,因为能力是在使用中自然习得的,而知识是从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来的。那么,所谓的文学常识能立即转化为语文能力吗?很多课堂都是一开始就介绍作者、背景等等死的知识,呈现方式都是用ppt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示,我把这种作法“刻毒”地称为“《辞海》词条式”。这首先是一种极其懒惰的作法,教师可以不准备,课堂上照着念,还有更聪明的老师,自己都不念了,让学生念,还以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是思维定势在作祟,以为从来如此,所以必需如此。
语文课堂是要介绍作者或创作背景,但教师起码要把这些“词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吧,要经过消化、加工,用自己的课堂语言来交代吧,总要注重趣味吧,不然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实践证明,不一定开篇就介绍这些背景知识,这要讲究时机、火候,要着眼于对文本的解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时候再介绍,要选择从文本必然导出结论时再介绍。
这是基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考虑,也是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智商的尊重。
第四,熟读成诵比字斟句酌更有价值。
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有关联。背诵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式,也是教学结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积累而言具有绝对价值,有什么比背下来更好呢?而课文分析对理解课文有重要帮助,从而提升积累的效率,但从理解和感悟而言却只有相对价值。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再深透,如果和盘托出,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因人而异,更与教师有异。教师的深透不见得能转化成学生的深透,尤其当学生并没有占有文本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我一向反对所谓的讲深讲透。分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讲究方法和手段。你便是有一桶水、一缸水,要是不讲究角度、力度、速度,劈头盖脸往学生的那个小瓶子里面灌,不仅不能灌满,还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溅了出来,或者把小瓶子灌到了,不仅没灌进去,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给弄洒了。别嚼得那么细碎,注重文本的整体美很重要。就像我们对文本的理解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丰富一样,学生也是如此。对文本的感悟从来都不是一次到位的,那为何偏要一次到位呢。
综上,这是一个脱离一线教学8年的教研员的想法、作法和说法。其中肯定有不当之处,欢迎同仁们批评、切磋。我知道,各村的地道都有高招,十分渴望见识各位同仁的高招。我喜欢“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话,至于我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到底是骡子是马,还请各位同行评判。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