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必修一语文狱中上母书教学计划范文:上册

编辑:sx_yanxf

2016-09-03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北师大版必修一语文狱中上母书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字句疏通及翻译

见背 恤死荣生 钟虐先朝 自分 斤斤 菽水之养 门祚衰薄

三、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 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

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他先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沉痛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然后,说明了家国一体的关系,表现了为国献身的壮志;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在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换句话说,夏完淳不想做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宏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

(二)(3、4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讨论3:在第2、3自然段里作者都谈到了“立后”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坚决反对立后?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

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

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象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察。在立后问题上,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

(三)(5、6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态度,面对死亡,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大仇未报的遗恨。

讨论4: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内容各段之间有反复:表达对慈母的愧疚、牵挂;交代同一后事也重复提及。表达出作者激动、强烈的情感。

四、艺术特点

1、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参看讨论1)

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2、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课外链接

课外自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比较两者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通过对北师大版必修一语文狱中上母书教学计划范文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教学参考资料尽在威廉希尔app !

威廉希尔app 官方公众平台--【精品高中生】正式上线啦,大家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也可搜索微信号“gk51edu”或者直接输入“精品高中生”进行关注!!我们每天会为大家推送最新的内容哦~

精品高中生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