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08
⑥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为实验班的学生,[补充说明]宋代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随堂演练,加深认识。出示幻24,归纳宋代军队⑴特点: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⑵影响:数量庞大,但战斗力极弱;造成冗兵。也有积极作用:强干弱枝,地方无力对抗中央,政局稳定。
削实权: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①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②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③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④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为实验班的同学,[补充说明]: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随堂演练,加深认识。出示幻25,得出结论:宋代的官与差遣分开,有官位不一定有差遣,也就是没任务。但朝廷也会支付俸禄给他们,结果造成官员过剩;地方上的监察官很多。结果官员都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产生冗官。
制钱谷: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出示幻26,强调从“权”(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在地方: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兵”(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三方面的加强中央集权。
3、评价(实验班以教师启发、学生总结为主。平行班以学生讨论、教师概括为主):⑴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⑵消极方面。史称“三冗两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从唐后期到宋,如何实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出示幻27
Ⅱ、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
——从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安史之乱—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才平叛。
藩镇割据—名为藩镇,实为割据,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达100多年。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势力膨胀和发展的恶果,政权更迭,战乱不已。
太祖强化—收“兵、权、钱”等,强化集权,但出现 “三冗两积”局面。
结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
引导学生看课后“自我测评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出示幻28,教师总结:同: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⑵内容:都曾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⑶方式:都用较缓和的策略解决地方威胁 异:⑴汉初用“推恩令”、“酎金夺爵”制解除王国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刺史等办法加强对地方官员监督。负面影响较小;⑵宋初则严格控制军权,解决割据。加强集权时,官僚机构空前庞大,出现三冗。
实验班展示幻29: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初步得到加强—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
Ⅱ、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从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Ⅲ、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新发展—元朝以后行省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过渡:放幻30《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汉、唐、宋三个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强调: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出示幻31:课本P16资料提示,帮助学生得出:
第一段:明初沿袭元制,结果丞相位高权重;
《皇明祖训》:反映朱元璋废丞相的理由“胡惟庸案”:相权扩大的不利和为加强皇权的不择手段。
第三段:措施---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直掌六部。
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废丞相、设内阁。出示幻32。
情境营造,出示幻33: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指导阅读教材16页本目,了解明朝由设立殿阁大学士到内阁的原因和过程。课堂设问: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出示幻34: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
名称 |
职权 |
特点 |
明太祖时期 |
设立殿阁大学士 |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
明成祖时期 |
设立内阁 |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
明中期以后 |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
|
出示幻35,课堂设问10:什么叫“标拟”和“批红”?(票拟:阁臣帮助皇帝起草的对大臣的批复意见;批红:皇帝对批复意见的批示、裁定)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对实验班,演示幻36,提问:明代与西方内阁制有本质区别吗?(有)理由?(明代内阁成员是由皇帝任命,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独立自主权,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西方内阁成员是由选举产生,有独立自主权,对议会负责,是反封建专制的产物)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出示幻37。
结合课本17页第一、二段和《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了解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地点、最初目的、职权变化、作用、特点、标志等。
出示幻38和39,强调:作用:提高行政效率;特点: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达到顶峰。
实验班课堂设问: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出示幻40,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枢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增设军机处。
幻41: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皇帝制度,汉朝中朝制度等)
二、唐宋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幻42.自我测评3.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⑴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⑵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⑶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引导学生解决课本17页“解析与探究”,出示幻43得出:⑴材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出自维护统治的需要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大体解决后,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防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⑵皇帝前后对丞相的不同看法在本质上无区别,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⑶但是,其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实验班可以出示幻44,提出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1.从内容入手——⑴专制主义→皇帝决定一切;终身制;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决策具有随意性;⑵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无权,中央独揽大权→唯上是从,人浮于事,因循守旧。2.从形成过程——分割权力→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