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3-17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地理人口再生产教学计划模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首先讲什么是人口再生产。教材中给出了人口再生产的简单定义,教学中让学生对此内容能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强求记住。但作为教师应了解,教材中给出的只是狭义人口再生产的定义,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的人口变动过程。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老一代人口陆续死亡,脱离了人口总体,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加入了人口总体;有的人口长大了,变成了社会的劳动力,有的人口则变老了,退出了劳动人口等等。这样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人口的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理解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一般来说,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即各个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和其他变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当然,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家庭形式的原始社会中,人口再生产是在由血缘关系联系的氏族部落中实现的)。正是由于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实现单位,家庭的性质、规模和结构等都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中的原因。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作为教师,还应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认识。
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这一问题,没有展开叙述,但在编写时采用了“四种”划分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三种”划分标准在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时,将原始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和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混为一谈了。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原始社会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很高,但水平仍有差别,且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且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在农业社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死亡率仍波动较大,但已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从总体上看,出生率高而稳定,死亡率高而起伏不定,自然增长率低或不高,但平均来看远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时期明显加快。因此教材把原始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划分为“原始型”和“传统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60多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教师在教学时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尽管许多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同一水平。比如目前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型”,但这些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第二,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教材中表1.2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在表注中简单地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的,可以进一步用数据来验证。假定有两个总数相同的人口,各自的年龄结构与分年龄组死亡率见下表:
年龄 |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以上 |
总计 |
|
甲 |
人口数 |
200 |
550 |
250 |
1000 |
死亡率(%) |
0.5 |
0.6 |
2 |
0.93 |
|
乙 |
人口数 |
350 |
600 |
50 |
1000 |
死亡率(%) |
0.8 |
0.7 |
2.2 |
0.81 |
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的总人口死亡率甲人口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思考导学】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哪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答案: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2.人口再生产的“原始型”“过渡型”和“现代型”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各有什么特征?分别说明形成其特征的原因。
答案:“原始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即采猎文明时期。其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相当,人口增长速度极慢,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更替迅速。死亡率高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部落战争频繁。
“过渡型”出现在产业革命时期。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原因是: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开始快速下降,而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较缓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期持续上升,后期虽然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阶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此称为“过渡型”。
“现代型”出现在后工业化社会。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原因是工业化已经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人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以后,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3.什么是人口年龄结构?
答案: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
4.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要素的数值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何不同?
答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明显处于不同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虽然大体持平,但由于出生率相差悬殊,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亦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还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5.简要说明各大洲的人口出生率有何差异?各大洲人口的死亡率相差不大,而非洲和欧洲相对偏高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案: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亚洲;最低的是欧洲,其次是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死亡率相对偏高,但原因不同:非洲的生产力水平最低,生存环境、营养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死亡率最高;而欧洲则是由于老龄人口比重比较高,因而死亡率也就高一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地理人口再生产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地理教学计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