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反思案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编辑:sx_gaohm

2016-10-11

学习地理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反思案例,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使用大事件——汶川大地震进行导入,贴近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内力作用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的形式进行的,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 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加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火山喷发两段视频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内力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内力的重点,包括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运动的方向和产生的地貌两方面来各自讲解。其中,水平运动采用的是由学生自己演示一张纸的模拟小实验,归纳出在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而垂直运动的讲解则借助课本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其运动方向和产生的地貌,最后再借助台湾海峡的变迁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更形象直接。

4.外力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也是比较难上的,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的内容是各种表现形式的作用因素、对象和结果,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学生大多都是照着课本读,理解与否教师得不到反馈,而且偏离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各种形式造成的地貌的判断。第二种,是采用小组抢答积分的形式,由教师播放各种表现形式形成的地貌,由学生抢答其是在哪种外力通过哪种表现形式形成的。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切入重点,课堂气氛也比上一种方式活跃。但是,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主要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只是需要判断,不需要讲解其原因,结果导致学生抢答过于活跃,课堂变得有点乱。最后,根据组内组长和各位前辈老师的建议,我做了最后的修改:每小组负责一张图片 ,学生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 ,对播放出来的图片进行讨论 ,判断其是属于在哪种外力作用下的何种表现形式 ,并尝试叙述该种地貌形态的成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小结。事实证明,最后的这种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并且在老师稍微的引导下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地貌的成因简单描述出来,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新课堂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无论是在教学问题等的设计和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是简单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就完事了,而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5.课堂小结多次采用表格对比归纳的形式,学生更加明显地认识到内外力的联系和区别,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内外力作用各做一个小结,最后再做大总结,都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对比性强,学生方便记忆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个人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另外,在讲述一些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的时候,专业术语用得还不是很规范,原理解释还不是很到位,教师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上以及一些承转过度环节的语言描述还有待提高。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反思案例,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生物上册教学反思案例:ATP和酶(人教版)

鲁教版高一地理教学第三单元反思范文(精编)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