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编辑:sx_yanxf

2016-08-01

学习是一个边学习边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学完一课内容时,我们应当适时的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下文为大家准备了苏教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节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三、导学案具体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 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 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 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3) 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

(4) 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5) 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 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 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 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 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4、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他的预期效果怎样?这样预期的根据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结合这4个问题的引导,以人物为叙事线索,从师生关系入手,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认

识原子的整个结构的由来,又能从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虽然作为一个学生,但对老师的说法或观点也有质疑的时候或地方,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

(二) 对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的体积大小对比印象的建立:

为使学生对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的体积大小,进一步形成鲜明地对比,可制作动画效果和比较的方法借以认识。

将原子比喻成十层楼那样高,而人制作得很小,小人去看十层楼那样高的原子,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进入楼内,却找不到原子核,很长时间后才发现一个如核桃大小的原子核,说明它的体积很小,而质量却很大。

(三)在教学中没有对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不会吸引在一起?电子为什么会在围绕原子核的周围运转而不会远离原子核而去?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教师再总结:虽然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但有离心力的作用,不会远离原子核,又因正负电相吸引,所以既不落到原子核上,又跑不掉。使学生能进一步对粒子的电性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必须把课上仅有的45分钟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生们动起来,活起来,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解放了老师,成就了学生,真正地实现了课堂的“双丰收”,学生才会寓学于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并实现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真正接轨,将来的明天才会有更多的鲜花为我们绽放。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硫和氮的氧化物》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