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反思总结

编辑:

2016-04-20

【反思】分析人物,只有从一定的维度出发才会产生积极的价值,毫无标准地讨论人的优缺点,高尚或者卑劣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无所谓优点或缺点,在某些场景中的优点到了另一场景中极有可能会成为缺点。只有从某一角度出发,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之中,我们才能确定这一人物所言所行的优劣。将人物性格讨论置于某一特定情境、某一特定标准中才能准确指出其闪光点或不足点。

3.整体感不强。各个问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课堂缺少内在推动力,更多地是依靠教师的牵引。如果先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分析可能会比较透彻,并且也不太会旁逸斜出,因为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整体感,以文本语境为依托去思考问题,质量相对比较高。

周凌老师

1.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合理。性格特征是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定的个性特征,要通过许多的言行表现才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如果改为人物心理的揣摩,也许更为合理。

【反思】从这一节选本来看,揣摩人物心理更为合适。着眼于《项羽本纪》,将各个故事连缀起来,观照其一生,可能才能对他的性格特征作一较为准确的把握。但是,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其心理动机。对心理动机的揣摩,适合文本细部的探微,也更贴合人物实际,同时,也能生发更多的教学点。

2.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有简单化倾向。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并且贵族出身,早年就有懂军事韬略。课堂教学中,作为较为简单的处理,没有深入研读揣摩人物心理。

【反思】这是在备课第一稿的时候思考比较多的问题。在当时看来,项羽是一个谋略家,许多问题他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刘邦称王关中,项羽认为必须要及早灭掉,正当理由是“欲王关中”并“使子婴为相”,是项羽灭掉了秦军主力,而让刘邦拣了便宜;同时,项羽与秦是世仇,而刘邦却以子婴为相。这是名正言顺的。同时,曹无伤报信有几种可能,一是投诚;二是留条后路。因而,后面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句话的意图也就有了多种可能。同时,他作为贵族,他崇尚以君子风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曹无伤这种背信弃义之徒是不屑的。当然,他对“沛公欲王关中”的意图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其实,任何一个诸侯只要有足够的实力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时,也许不过是想找个合适的借口把刘邦给灭了。

3.教学语言不够庄重。有些与教学无关的插科打诨影响了执教者的形象,给听课者造成较为随意的印象。

【反思】教学需要庄重,也需要灵动。庄重体现在要尽可能减少小动作。而灵动,则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上。而这活跃,并非源自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插科打诨,而是从教学内容中申发出来的自由、活泼。

徐雪莉老师

1.整个课堂不够灵动,出现课堂提问较为细碎的现象,甚至存在伪问题。在这节课中,“刘邦所做的几件事情安排的顺序是否合理”这一提问,并无必要,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做这样的安排,并不能体现出刘邦的高明。 “刘邦第二天为什么还要亲自前来”是个伪问题,这是项伯在临行前特意交代的。

【反思】整个课堂安排地不够大气,因而才会出现如此琐碎的甚至是无效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成功的关键,一旦陷入细碎,整节课就会被教案所牵制,课堂的生成性就无从谈起了。

2.对文本的理解较为武断,不够深入。如对“今有小人之言”这句话的理解,刘邦到底知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其实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他不一定把曹无伤高密之事向刘邦汇报。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忠于项羽的。刘邦讲这句话,只不过是想突出兄弟之间肝胆相照的坦荡情怀。

【反思】对文本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了这节课没有深入探究的愉悦,整节课都在浅水滩游曳,而没有划入深水区。所以,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往往决定了生成的质量。

3.板书内容应稍加提炼,在尊重学生生成的同时,还需要执教者再作斟酌。

【反思】学生的回答是原生态的,但执教者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经过适当的加工之后再予以板书,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准确化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当然,这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反思总结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中教学反思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