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要求:荷塘月色

编辑:sx_gaohm

2016-03-28

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的基础,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要求,希望你喜欢。

十二年前,在南通上过一次江苏省大型竞赛课《荷塘月色》,那是精心构思精雕细刻而成的,课上得很成功,受到专家们高度好评、众多听课教师一致赞许,被评价为散文鉴赏课的精品,其现场录像先后在江苏省在全国发行,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后来多次教《荷塘月色》皆是原版复制,自己觉得教学效果十分之好。近几年只要是上该课都是同一流程,背景人物简介,精妙的结构,荷塘与月色景与情的品读鉴赏,配乐美读,品味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抒情散文特点之总结,人物情感之评价。每次总是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入情入境,课堂动静相生,有顺风行船之感,行云流水之美,我总是以之为代表课,钟爱有加,在深圳上示范课亦受到高度好评,市教研员少棠先生听课后认为课上得极富语文味,富在美感和感染力,精致精美,细节精彩,是一堂“很讲究”的课,并生发了“老师要精塑自己的代表课”这一命题,在全市中学语文教学中作倡导。

最近在研读荷塘月色的众多新研究文章后,猛然觉得自己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朱自清的解读似乎太狭隘,有成见化之嫌,在新课标精神的感悟中,我又感到了课堂中的一些环节,尤其是主旨的探究,教师的主导性过重,有请君入瓮,牵牛过河之感。

在那次全省优质课上,收尾时对《荷塘月色》立意的探讨,可谓精彩的一笔,堪称为璀璨的“亮色”。当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探讨:“你怎样理解评价朱自清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心中的不宁静?”同学们在热烈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见解,有同学认为: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中的时候,一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忧心忡忡中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有同学说:这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透露出的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具体表现。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有人提出: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挺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行。更有学生纵横而谈,朱自清的忧患意识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在我引导下,学生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情怀,说到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又说起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之沉郁;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明朝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壮怀,直到清朝民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的忧国情怀,从而透过一篇小小的抒情小文,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心灵境界;看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受到了爱国情怀的感染。学生的深入探讨赢得了上千听课老师的激赏,给予了热烈掌声,成了《荷塘月色》推向学潮的闪亮收尾,我也一直不断丰富完善,在教学中反复用之,自以为达炉火纯青之境。

近日上《荷塘月色》之时,备课间,颇多阅读《荷塘月色》之背景资料,又多读近年对《荷》最新研究。在结合新课标精神之“鼓励学子自我探究以发散思维”启迪下,对《荷塘月色》进行了多方面反思,其一是对收尾朱自清思想的讨论恍然有悟:《荷塘月色》背景介绍单一,对“4.12国共合作破裂”,国家陷入血雨腥凤,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充满了民族责任感的作者关怀国家命运忧心如焚背景强调过度,这样背景唯一性的强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太明白化的导引,形成了“立意暗示”。其二,给出的探究问起:你如何理解评价浸透文中的“淡淡的哀愁”,具有“问题的定向性”,不管学生的探讨如何深入,都是定向性思维,同步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展开,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基于以上两点思考,在日前再上《荷塘月色》,预习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荷塘月色》写作时之社会背景,朱自清之人生境遇,写作前后之心态,上课时,背景简介也淡化处理,体现背景的丰富多样性,跳出了以往“背景惟一化”的窠臼,在收尾时把过去“定向化”的讨论题设计为“你在品读《荷塘月色》中获得何种人生感悟?”这一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发散出很多感悟:“只有让心灵真正融入景物中,才会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美;要以细腻独特的文笔去写自我独特的感受,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美无处不在,只有美的慧眼、美的心灵,才会随时发现美,而缺乏敏感心灵,将会对美熟视无睹,麻木迟钝。要善于联想,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去写景状物,呈现主观世界的景物。动词叠辞的妙用,让散文的语言富有韵律感意境美,营造特别的情调氛围。有人谈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灵魂,写景时一叶一枝总关情,一切景语背情语,读散文要用心去读,要“披文入情”。在对《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情感世界的解读中,体现了丰富性多维性,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有人认为,朱自清与妻情感不睦,隔膜渐深,妻难以理解自己,心中忧郁、压抑,故在荷塘月色下寻求片刻的宁静,顷刻的逍遥,回避了家中庸俗的冲突,。还有人认为,朱自清性格内向,温和沉静在与同仁与校方相处不愉快之际,不是发泄牢骚,而是让心灵回归自然,在幽静荷塘中宁静致远,让自然的美沐浴宁静的心,人要善于在人际不睦、工作重压下,要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解脱。也有人说,美丽的大自然是疗治浮躁之心的灵丹妙药,深圳打拼的人们心浮气躁,功利心十足,在“心灵颇不宁静”时,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宁静,陶醉于宁静,做心灵的体操,才会提高心情的质量,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而也有不少学生看到的是民族国家危亡之际,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苦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

活泼的讨论扩开了思路,课堂成了一潭活水,由此我有两点感悟:设计讨论思考问题要注意让学生有较广阔的思维空间,利于学生思维的多维发散,而不是预设定向把学生的思维导入一条预设的巷中,栓一根牛鼻绳,强按牛头喝水。精心设计的思维讨论题,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巧,语文课问题的设置不可琐碎,不过过多、过繁,力避“步步牵引,入我囊中”的所谓“目标达成”式设计,好的词题设计要能“一石激起千重浪”,要能“投石冲破水中天”要有“一石飞而数鸟落”之效。为此我对学生《荷塘月色》语言之美的鉴赏做了重新设计,原先是教师示范分析“月下荷塘之美”,学生摹仿欣赏“荷塘中的月色之美,现在只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我欣赏《荷塘月色》的······之美。这个问题不设限定,任选角度,结果学生从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等多角度展开了深入探究,仅语言之美又从修辞之美,动静相生之美,动词运用之美,叠词的音韵之美,色彩描摹之美,声色相应之美,虚词运用之美等多层面进行了品味探究,使这堂课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效,学生在我的鼓励与激赏下,沉浸在成功喜悦之中。想起余映潮先生在罗外上《屏风》只提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不能删”,便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讨究文章之妙,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思维充分发散。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的天地大大拓张了,影像、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更是让语文教学左右逢源,于是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我也寻觅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有夏日荷叶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写的荷花,有古诗意境的荷花,现代气息的荷花,还配上了许多古人咏荷之诗句,还有动态的荷叶荷花影像。有清华园朱自清夜游的荷塘,我精选采用了一些用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对那精美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确实很感兴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画面所吸引,结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和鉴赏上反而图片化、浅表化,难以入情入境,体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对作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语言的品味也难以披文入情。

十二年前的那次省级大型优质课则无多媒体相助,仅带录音机一台,播伴读音之用,在我的“披文入情”“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引导下,学生用“心”品评语言,悠然心会月下荷塘宁静之美,荷塘中的月色朦胧之美,揣摩体会朱自清那悠然陶然的微淡之喜悦,体会“荷塘四周树”的描摹中透出心中的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对朱自清心中不宁静,而渴求心灵的宁静,到荷塘小路寻觅宁静,再到月下荷塘获得片刻宁静,再被蝉鸣蛙鼓打破宁静、失落宁静,回忆江南采莲再觅宁静,直至寂寞归家终难宁静,作者的心路历程,文字中深蕴的情感,学生理解得令人赞叹,加上《秋日私语》钢琴曲的伴读,在学生的美读中,水到渠成,完成了鉴赏,受到专家和听课教师高度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散文鉴赏教学中的精品课。

今天在多媒体的图片影像相助下,课堂上学生却入不了境,入不了情,游离于文本之外。结合我刚听的两位老师《故都的秋》《瓦尔登湖》散文教学课,我顿悟到这些性灵之作极富意境的散文是非常不适合采用图片影像的,一旦用之,反会先入为主,化虚为实,破坏了原文的意境之美,也往往让学生失去了想象的天地,是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强迫,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抑制,甚至以图片图解文字,往往就会造成学生对文本语言品读的淡化,于是以后在一些意境优美,韵味深长的诗歌散文的教学中,越是需要品味的,皆不轻易使用图片资料,重在导引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达披文入情之境。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要求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总结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荷塘月色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