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反思模板参考

编辑:

2016-03-24

其实,课堂的空间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课堂都是很逼窄的,好像上语文课,只能讲文本,甚至只能讲字词句意。只要想想,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牵涉到人的因素,包括学生和教师;也牵涉到物的因素,包括教室内的设施、媒体、时间、空间以及一定的自然环境;还牵涉到精神因素,包括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心态、情感、评价、舆论、观念等,那么,老师要发挥的,学生要发挥的地方就很大很大。至于如何发挥,就要依具体的情势而定了,但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可度。

由于受文本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所以,不涉及美学的问题的不可能的。但并非就此可以认为这一课老师是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这两节课还是解读的性质。这一课以雕像为“文本”,在两课时结束后,学生与我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1、清冈卓行的解读在揭示出文本的“断臂”意义。(有关“无与有”的辩证法)

2、学生的解读分几种情况:

①认同课文的解读;

②认同课文,但揭示出雕像的新的意义;(断臂是一种反抗)

③不认同课文的解读;(东方遭遇西方,写意与写实的区别)

④不认同课文的解读;(断臂在凸显雕像主体)

有关这一课,看到了太多的庸俗的课堂,不想发表什么评论。我上了几次,总感到很郁闷。思考了很多问题,曾经指导个一位实习生用同构的方法去上,结果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对一个高中生来说,要系统地表达,可能还有难度,但集中汇集起他们的言论,闪光点还是很多的。而我在这两课时里所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拉回到对雕像这一“母本”的解读上来。

徐中华老师说,看似不对准文本,但这依然不失为一种解读——我根本不理你,另起炉灶,这是对原文的最大的批评。他说,正在看迦达默尔与德里达的论争,说的就是这种“不理会”,所以对我的课堂起了兴趣。但干国祥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这句,其实正是他的质疑点:“是的,我们自然有权力对一个文本质疑,甚至轻视到我不理你,懒得理你,撇在一边说我自己的。但是,这样是不是对此文本的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批判一个文本,如郭初阳所做的,可以借相关文本揭露此文本背后的无意识,以及这些文本共同拥有的主题域。但礼明兄此课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新的上法:我不理你。也许,此课开辟了一方新的天空;也许,此课走得过火——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种大胆的,有益的探索。”

关于这一课的争论还在继续。

云南任玲老师虽然不认为这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并对课堂由原来的无限封闭到现在时髦的无限扩张感到忧虑,但是她还是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选到语文课本里干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用王荣生的“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来看看,或许可以延伸出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在没有看到王荣生先生的课堂论之前,我已有一套处理语文教材,尤其是阅读的方法。我试图建立起一个阅读的可看得见的路径,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解读的基点、解读的扩张、无背景性解读和应试背景下的解读。这四个部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读的基点”要求做好解读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解读将是浮躁的,或是错误的。“解读的扩张”要求我们在解读的一定点上将阅读延伸开来,而不是封闭状态下的自闭性阅读。这是避免受到错误性阅读或解读伤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有“解读的基点”的训练,这个环节的解读的随意性和错误率将会大大地降低。“无背景性解读”和“应试背景下的解读”将是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挑战。这两者必须建立在前面的解读功夫和能力的基础上,或者说这两者是“解读的基点”和“解读的扩张”的实际中的应用。当然,这两者又对“基点”和“扩张”具有积极的反射力,而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上升的螺旋型态势。

与之相对应的,经典文本与范本,基本上的归于“解读的基点”的训练里,而王荣生先生的“样本”与“用件”我则将其归于“无背景性解读”(或“应试背景下的解读”)。所以,课文上法上还是有所区别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归于后者,就是我所说的“非常态”,在我这里其实也是一种常态。

对于这一课,批评最为激烈的是王思勇老师,将这一课戴上了一顶“后现代‘恶之花’”的帽子。他认为这一课“老师、学生与文本对话显得无力”,“课堂实录除了对话的无力,还有无深度之嫌”,“还有无序之嫌(即不知自己的课堂是何种序)”,云云。应该说,我的这一次课堂,确实不是精心设计的,原来只是想看看学生对雕像与课文事先知道多少,有多少认同。所以课堂就从这个地方开始的。实录只是原原文本地记录课堂面貌,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问题的,但王思勇老师的批评并没有搔到痒处,他对课堂的陌生让我吃惊,而随意扣帽子,说实在的,令人颇为遗憾。

当然,对于王思勇老师的所谓课堂上的深度及讨论,我以为必须锁定一个范围,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展开的可能与展开的意义的。没有看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到处以深度“插足”,只会使课堂陷入漫无边际的混乱当中。而且,一个课堂的深度究竟有多深,其实并不单纯地取决于教师的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更多的我以为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反应和认可度,事实上学生是非常排斥的。王老师似乎对教师的权威性的地位抱有极大的雄心,诚然是感人的,也是我们做教师的似乎是很能焕发容光的骄傲感的一种体认,不过我认为,这可能需要足够的底气。

与他的这一场争论,实际上是教师作为一位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同最后的权威的坚持与维护者之间的争论。在这一场争论里,我们还将看到传统教师的身份认定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将作出细细地梳理,这将更有助于问题的澄清和对问题的新认识。我非常感谢像王思勇这样的诤友,让这次极有可能产生的新的思想碰撞有了一个真正展示的机会,我相信这不仅对我们两人,甚至对很多人,对那些真正教研的孤独之阵里寂寞哀叹的人们来说,不啻是一个新的发现。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高一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反思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咬文嚼字教学反思集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案例:说“木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