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2016年粤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过秦论教案怎么写

编辑:

2016-04-12

二、朗读翻译分析第4段

1、朗读后指导翻译。下面列述原句及其译文,请辨析正误。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译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订正〕:

2、请同学们主动发言进行翻译,集体订正。

3、研习感悟:

(1)“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促、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

陈   涉 陈   涉 秦始皇

地    位   “至尊”

出    身   王侯之家

军队数量   万乘

军队素质   “良将”“信臣精卒”

武器状况   “劲弩”“利兵”

地理条件   “据亿万丈之城”“金城千里”

影  响   威震四海,天下已定

明确:

课堂小练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兵”字相同,两“利”字也相同   B、两“兵”字相同,两“利”字不同

C、两“兵”字不同,两“利”字相同     D、两“兵”字不相同,两“利”字也不相同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第四学时

译析文段

一、朗读翻译分析第5段

1、朗读后指导翻译。下面列述原句及其译文,请辨析正误。

(1)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2)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订正〕:

2、请同学们主动发言进行翻译,集体订正。

3、研习感悟:第5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如何运用对比手法,且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总结全文

1.本文以                  的历史的发展大势为论述对象,总结               的原因,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            。全文纵横论析,气势豪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本文以大量史实为论据,运用对比,请列述用了哪些对比?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

训练巩固

1、课堂完成课后练习“研讨与练习”之三。

2、独立完成《名师伴你行》之“课后新高度”训练题。

3、背诵3—5段。

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   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学时

自读回答:1.提示:(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4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1段)。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2.①秦王朝势力崛起;②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张;③始皇统一全国。

第二学时

译析文段二、朗读翻译分析第2段

1、〔订正〕:文言句翻译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上面译文有欠缺。一是个别语词不准确,如“蒙故业”的“故”,译为“旧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与“取”同义。二是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来就行了,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此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3、研习感悟:要点: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课堂小练1、D   2、D

第三学时

译析文段

一、1、〔订正〕:(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应解释为“踏”,“践,借也”,当“凭借、据守”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3、(1)、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3)、(愚民、弱民、以民为敌。)(4)、提示:“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5)、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二、1、〔订正〕:(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应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

3、研习感悟:(1)

陈   涉 陈   涉 秦始皇

地    位 “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 “至尊”

出    身 “行伍之间” 王侯之家

军队数量 “数百” 万乘

军队素质 “疲弊之卒” “良将”“信臣精卒”

武器状况 “斩木为兵” “劲弩”“利兵”

地理条件 “阡陌之中” “据亿万丈之城”“金城千里”

影  响 天下云集响应、并起而亡秦族 威震四海,天下已定

要点:陈涉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课堂小练    1、  B  2、  C

第四学时

译析文段

一、 〔订正〕:(1)“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3)“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3、研习感悟:要点:对比中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第1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2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总结全文1.秦王朝兴亡,秦朝灭亡,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2.略

2016年粤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过秦论教案怎么写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二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粤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封面精选  

2016年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检查总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