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格式

编辑:

2016-04-06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三折

2、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研习课文第三折

1、导问:

①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②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读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3、议议:

① “冤”,简言之,就是无辜受屈。“没来由”“不提防”就是明证,窦娥与婆婆诀别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是为了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正是“三木之下,何患无供”,由此可见,窦娥冤案的造成,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这样的社会中,造成的冤案何止这一桩,受屈而死又何止窦娥一人。难怪窦娥在曲词中指天斥地、骂鬼怒神,把斗争的锋芒直指那黑暗不公的社会,“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三桩誓愿的一一应验,更进一步证明了窦娥的“冤”。

②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用一“冤”字贯穿全篇,但经过仔细阅读,又可看也全文中不仅仅是这个“冤”字,还有“怨”“悲”“恨”的情感。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对天地的指斥、对鬼神的怒骂,是她在绝望中迸发出来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这一个“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窦娥那孤苦无依的身世,看到她那屈招的无奈,实在是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可谓是一字一泪,泪中含血。读至此处,木石之人,也难免嚎啕出声,即使如此,她却还在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真是杜鹃声声尽带血,胜似巫峡猿哀鸣啊!这一节,怎一个“悲”字能了得。

第三部分中,窦娥更是把斗争的矛盾直接指向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妇人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吏治的腐败。如不是“恨”到了极点,一个善良的女子如何能发出如此的誓言

4、练习

①重点赏析[滚绣球]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 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A: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B: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②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与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的冲突。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太守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官府。因而,本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③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二、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1、导问: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几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几桩誓愿?

2、读读:快速阅读第三部分

3、议议: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期望在场的人能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二桩誓愿,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已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斗争。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中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人物的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教师小结: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4、练习:

①课文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与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什么关系?

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②这三桩誓愿能否颠倒?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③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④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一道寒光闪过,殷(yān)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那红呀,由下喷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

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⑤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

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点:1、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2、鉴赏剧本的语言

3、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旧知

检查背诵[滚绣球]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导问:

课文在表现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时,是怎样表现窦娥性格的另一个侧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读读: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其余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婆婆、窦娥的旁白和舞台说明。

3、议议:

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女子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样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4、练习:

从课文的三个部分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引导:

①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②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

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明确:(第一、部分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部分表现她的善良的心地。)

教师小结:

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精神。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们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揭示了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它是主人公对社会本质的清醒认识,是剧作的点睛之笔。

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病相怜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

三、鉴赏剧本的语言

1、导问:

经过同学们认真的分析、精彩的发言,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女子形象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言为心声,一个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准确、生动的语言的。刚才的分析,同学们常常穿插引用一些文中的原句,来加强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同学们已初步领略到了关汉卿那感人的语言魅力。请问,你觉得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明确:好懂,一看就能明白,感情激越,挺感人的。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这正是关汉卿语言的最大特色:通俗自然、朴实生动。后来的评论家皆用“本色”二字来进行概括。何谓本色也?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资料内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王国维先生曾盛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所谓“本色派”,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关汉卿的戏曲语言,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善于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形成文学语言。其杂剧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教师:看了以上介绍,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本折的语言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呢?

2、读读:默读课文

3、议议

明确:诀别婆婆中的那一段对话,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尤其是窦娥的那一段宾白,使人感觉不到半点加工的痕迹,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

本折的曲词重于叙事说理,注重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不是委婉曲折地表白,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本折的语言个性化很强,每个人的语言都酷肖自己,是随意替换不得的。像窦娥的语言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坚强性格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师小结:关剧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历代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三个场面的描写(指斥天地→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以质朴无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曲调,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中见深邃。文中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练习:

①“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②指两位女生扮演婆媳诀别场面。

四、研究性学习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jiè)。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五、总结课文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布置作业:

   1、完成“名师伴你行”

2、课后进行探究式学习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对原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做了一些改动,原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在《金锁记》中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重相会”。你喜欢明传奇《金锁记》的改动吗?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案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高二下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精选

语文高二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