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漫话清高》

编辑:

2015-11-08

林和靖梅妻鹤子: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967—1028),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他平日除了作画吟诗,还喜欢种梅养鹤,“梅妻鹤子”的传说即由此而来。林和靖一生写过许多吟梅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据说林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他还养了一只仙鹤,外出游湖时,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家僮就开笼放鹤,他望见仙鹤飞于湖上,就知家中来了客人,就返棹回家。林和靖死后葬在孤山,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哀鸣而死。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倪云林的故事……

4、许由的例子和陶渊明的例子的共同点都是说明了“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和许由、陶渊明的例子的不同作用是,许、陶的例子说明古人清高的模式之一是“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林、倪的例子说明古人清高的模式之二是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

5、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6、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7、李白的例子和孟浩然的例子共同说明了“清高”的评价标准既是严格的又是模糊的。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8、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的意义是:“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五、总结归纳

(一)、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清高的内涵——清白正直、孤高。

第二部分(2-5):古代清高的模式——与显贵富贵无缘、必须有才。

第三部分(6-7):古代评价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第四部分(8):清高的现代意义——仍需保留一点清高。

(二)、举例丰富

举例丰富,且多成正反对照。“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得比较详细。其后紧接着举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写得较为简略,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李白与孟浩然两例也是对比,一个证明“清高”标准的严格,一个证明它的模糊。在李白的例子中,作者又举出一些互为对比的诗词,证明李白自身对权贵态度的矛盾,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句的对比。

(三)、叙议结合

在所举的事例后加一些议论性的话,欲擒故纵,似褒实贬把思想感情融于论文的语句中。

比如,文中叙述完“许由洗耳”的例子后说道:“……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在诸葛亮等人的例子后面还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又如,陶渊明的例子后有一段话:“……至于那些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四)、作者的思想观点

全文阐述了古人清高的内涵、模式、评价标准,最终目的是要现代的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保持一点清高。

六、拓展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可能的见解:

1、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2、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3、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4、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七、教学反思

附课外阅读材料

说“痴

金开诚

“痴”在一般辞书中列有三个义项:一、傻、呆;二、病名,即疯癫;三、入迷。本文所说的“痴”,主要指入迷而言。入迷好不好?这要看迷的是什么。如果是对种种创造活动入了迷,那倒能使人心志专一,苦学穷研,因而较能进入深境界,取得大成果。不过,一个人对某种创造活动长期入了迷,就难免对其他的事情反应不灵敏,处理不精明;其较为严重者,就可能被人视为“傻头傻脑”了。入迷之所以被称为“痴”,也许与其第三义项有时会通向第一义项不无关系。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人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这“痴绝”自然主要是指他对绘画入迷之深,故而能“傅(同敷)写形势,莫不妙绝”。但因为心神太专注了,他在一些事情上便显得有点傻。例如他将一批得意之作装入橱柜,寄放在桓玄处,橱门贴上封条,他就以为很保险了。谁知桓玄打开橱后的木板,把画全部窃走;还谎称橱门从未打开过。顾不但信以为真,还解释道:“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以上均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想想顾恺之当时说出这种傻话的情状,觉得他实在是傻得可爱。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迷于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张旭对草书入迷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也被人称为“张癫”。

像顾痴、张癫这样因长期专注于某种文化创造而拙于人事乃至有点“傻气”的,可以说代有其人,并不罕见。他们或许在一些事情上要吃点小亏,出些洋相,然而他们的创造成果却极受人们尊重。如顾恺之的画,在历史上就一直得到极高的评价;他从丰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说法,也历来被绘画界奉为圭臬。

张旭的草书也是公认的艺林瑰宝,他所传授的笔墨之法“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因得到颜真卿、怀素等大书法家的传承,也在后世久被研究与诠释。总的想来,一个“痴”字(包括中外“痴人”或不同程度的“痴心”“痴劲”),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发展中,肯定曾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老友某公曾说:“痴人”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还认为,一个人能对某种创造活动入迷而至于“痴”,这是个性上“得天独厚”的表现。像咱们这种人,想“痴”还“痴”不起来呢!这就叫“根器不厚”。此话已多少有点禅意了。

那么,某公说的究竟对不对?细想起来,首先总是因为创造活动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才引得人来学习和钻研。这么说来,“痴”毕竟是后天习得中出现的现象。不过,同样是热爱某种创造活动,有人能入迷到“痴”的程度,有人却无论怎样都到不了这个境界,这恐怕也与天生的神经生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人既然生活在社会现实中,他的个性便不能不受社会形势、风气等因素的制约或影响,“痴”也不例外。比如在“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痴人”就必然受批判,要改造;因为他走“白专道路”比一般学人更严重。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痴人”更成了脱离政治、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三脱离典型”,当然更非改造不可。这么说来,“痴”这个特征主要还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运动变化与深浅程度的。

某公还说过,“痴人”只有在比较安定的社会中才能够出现。这话也有道理,社会动乱不安,一张书桌都摆不稳,人们又怎能潜心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试看“文革”刚过去,社会快要趋于安定了,舆论界就出现了歌颂“痴型”科学家的文章,影响很大。这岂不说明“痴”与安定的确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安定只表明社会形势较好,形势之外还有风气,这也与“痴”有关系。试看国家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照道理讲,全心投入科学文化的创造活动以至于入迷的人将会不断出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连上述被歌颂的“痴型”科学家,后来也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像他那样做人也是不行的。出现这种议论就与追求眼前实际利益的风气有关,风气所及,人们大都希望变得精明。而在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中,精明也的确很必要。于是,人们大概不会再认为“痴”是“得天独厚”了。

但是,“痴”既与个体天生的神经生理特征有一定关系,那倒也不能断言今后必无“痴人”出现。为了作出较为重大的科学文化创造,至少还得有一定程度的痴心与痴劲。曹雪芹写了巨著《红楼梦》,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实在的话。如果当年曹雪芹算计太精明,而没有一股痴心与痴劲,他大约就不会去搞这种毫无现实名利可图的写作了。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9月开学季—教师新学期准备专题

高中二年级必修五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宇宙的未来》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