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2016学年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编辑:

2015-11-04

【语言揣摩】

1.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运用:图为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运用:(翻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调,本性喜欢山水田园。错误地进入世俗官场,一晃就是十三年过去了。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 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      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名题讲析】

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讲析:此题是一道标准的文学鉴赏题。命题者对这首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作了四项分析,要求考生选出分析不确切的一项。这样的命题,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辨别选项分析得正确与否,应试者就必须按命题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后两相对照,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A项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和用典进行分析的。“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即丛丛秋菊,写丛丛秋菊围绕着;陶家,陶渊明家,因陶渊明写菊爱菊有名,因此这儿说“似陶家,即仿佛是陶渊明的家”与原题分析符合,A正确。B项是对第二句内容进行分析。陶诗有“采菊东篱下”句,这儿的篱边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是正确的。C项是对三、四两句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评论。三、四两句全是议论,何由描写,所以只有这样说“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议论”,或干脆“三、四句转入议论”。这样写,才确切。D项是对全诗语言的评价,全诗用语极为平易,而又表达准确,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从而表现了作者像菊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D项分析正确。答案为C。

2.对下面一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选自《高考古诗鉴赏》刘建琼编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D。该诗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讲析:这道题考到了诗的体裁、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是比较典型的诗歌鉴赏题。这首诗泣成悲歌,无处洒泪;六十年军征,远望当归,归而无家,有家无亲。诗的格调极悲怆,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一种写实。末尾“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是朴实无华的描画。答案为D,该诗无“幽远”之象。

【风景剪辑】

剪辑1: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加罪,决不宽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凸山下,檄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

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选自《三国演义》)

剪辑2: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系。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具体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

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9月开学季—教师新学期准备专题

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离骚(节选)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