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封面精选

编辑:

2016-04-18

二、分析人物群像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抓住相关文本信息,理解三个代表形象。推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提示】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对祥林嫂的态度。(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自私冷酷、思想迂腐的封建卫道者。)

柳妈: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嘲笑,给予祥林嫂的恐惧。(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与支持者)

“我”:作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有自己的爱憎,却无力改变现实。(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身影)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环境

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品味其语言,并理解每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可先做示范赏析,学生再自行鉴赏。

【提示】要抓文段中的关键字,从景象特点理解表达效果。

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  节;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后两处易被忽略)

【示例】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由前面的分析,再联系已学篇目如《荷塘月色》《荆轲刺秦王》等,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特征 、深化作品主题。

二、探究主题

1.以“审判凶手”的活动形式,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活动设计】课前学生自行分配好三类角色:控方律师,被告人(即文中除祥林嫂外的各个角色),法官。课堂上由律师指出各人对祥林嫂造成的伤害,被告人分别为自己辩护,最后由法官总结陈词。(此活动需要学生课前充分准备)

【要点】被告人总体分为三大类,即亲人、主人和众人,他们的行为虽造成了祥林嫂的不幸,却都是有据而行的,那就是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和神权。它们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祥林嫂,将她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2.理解小说的题目。

【提示】将悲剧性人物置身于喜庆的大背景下,形成对比,增强其悲剧性,意蕴更深刻。(将这个问题放在最后,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小。可引导学生注重写作时题目的选取。)

三、课堂总结

简要归纳塑造人物形象和鉴赏小说的方法

【提示】前者较为简单,多强调细节的运用。后者则扣住小说的几个要素来谈,即:(1)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2)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4)把握小说主题。

四、延伸探究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写点文字说出理由。(“学案”中学生已先行完成,课堂可直接展示探究成果。)

【提示】(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 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从小说情节分析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五、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人物命运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主题: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奴役人、毁灭人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封面精选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祝福  

高一下学期语文祝福教案格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