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封面精选

编辑:

2016-04-15

7.陶公在自然中所得到的体悟,大致可分三层境界,在第一层境界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的是内心和谐的欣喜,如﹕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与子俨等疏》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时运》(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一》)。

树茂鸟鸣,一片祥和﹔平泽遐景,恬静闲适﹔田畴良苗,生意盎然,此情此景,不仅令陶公内心充满欣喜,更由此得到无限启示,进而体会凡事“称心易足”之理,也更坚定了他求真的信念。

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转换成生命中的某些情操,也就是摆落了它们外在的形貌,而袭取了它们内在的精义,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之一))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之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之八))

以上数句,陶公已非单纯赏景,这些景物都代表了陶公一己的生命情调。如前二句中的「归鸟」,即比喻厌弃尘世,回归田园的陶公,也正显示出他澹泊名利,真朴自然的心性。后二句中贞秀之芳菊,卓然之青松,乃为陶公清高人格之象征。此外,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之五))乃其处世哲学之自白。可知,在这些诗句中自然景物所呈现的真理,实已与陶公的生命情操合而为一。

在第三层的境界里,陶公不必刻意摆落物象,而自然心无凝滞,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这正是他虚静心灵的最高境界。《饮酒》诗第五首,就是这层心境的代表作,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面对物象而不为凝滞之意,能达此境地者,全在“心远”二字。清王士祯最能洞悉全诗精义,其言曰﹕“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古学千金谱》)将陶公心境上清旷任真之高超境界,诠释得鞭僻入里。

由上可知,大自然万象景观,正给予了陶公无限启迪,与其自然本性相为印证,相为融合,乃将陶公真朴的修为,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第二课时                       陶渊明归隐的道德意义

资料包(二)                             A

1.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宋史•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同上)

3.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同上)

B

4.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节选自“百度百科”ttp://baike.baidu.com/view/7622.htm )

C

5.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在失望之余他自然心生退避遁世之念。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家族的使命感使得他在短暂的辞官之后又匆匆投入了喧嚣的尘世,结果又是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愤然拂袖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的陶渊明终于明白在官场并不能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于是便辞官归田了。

【探究讨论】

1.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四自然段和序言部分,结合“资料包二”的补充资料,思考一下,陶渊明为什么只能在自然中得到“自然”(他可不可能不辞官)?

2.讨论:陶渊明归隐的选择有何现实意义。

3. ★(选作)据报道,2010年公务员报考人数首次超过高考,且还有继续升温的趋势。请你参考考生的口吻,给陶渊明写一封信。不少于800字。

第三课时                    陶渊明自然的文风

【自读课】

【归纳整合】

1.阅读《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艺术特色》一文,自行完整摘抄。理解陶渊明自然朴素的文风。

2. ★(选作)王维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请上网搜集资料,说说他诗歌的内容与风格与陶渊明有何不同。

人教版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封面精选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最新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归去来兮辞  

2016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格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