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31
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课前完成的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赏析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交流。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展示预设句子:
PPT7
句式
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
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长句,一气呵成,层层递进,表现出雨的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
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PPT8
叠词
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读来仿佛有雨声的音韵之美。
PPT9
修辞
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2.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3.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六、迁移运用、语段仿写
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余光中先生用他那几近奢华、充满汉语魅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凄冷迷蒙的雨景,使我们宛若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全文融会古典现代,兼擅知性感性,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生命的激情、开阔的胸襟和对故乡祖国无限的思念。
板书设计
雨的凄冷(景)
情的凄凉(情)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想雨 嗅雨 观雨 听雨
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课。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文章是一篇美文,同时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舍弃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及优美的句段赏析作为课堂的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课堂我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既领会了余光中先生的文化乡思,又品味了语言,鉴赏了意境。在对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之间能积极进行互动合作,从学生回答的问题来看,本堂课合作讨论运用的是十分成功的。
在解决预高的问题的同时,学生都能较好地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同时也生成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余光中会有这么深沉的故国之思?这都足以证明学生还是能够进入文本进行赏析的。
在教学中我也明显感到了掌控这类有一定难度文章的教学是心有余而力还是不足,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时就显得特别吃力,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明显缺乏应有的激情,因此,没能较好让学生读好,学生读的次数也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只有读好,才能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才能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封面,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