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29
D、化用古典诗词:第5段:“一打少年听雨……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古典诗句在这里的巧妙运用,渲染出了景色的凄美,而作者此时正处于中年时期,衬托出内心的那场孤寂、沧桑感。
E、画面美: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高手,如果依照这篇散文画一副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山水画,冷冷的色调)
3、总结归纳
余光中先生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了一个冷雨的世界。我们的同学从音乐、修辞、画面等方面对语言进行了鉴赏,品位到余光中的散文的语言的真正美,如诗如画如歌。
(三)透过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引语: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的确是很美,那凄凄切切的景色也很美,那么我想问大家,他的语言和景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生成结论:语言美和景美都是由于情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他的笔下,一切的景物和感情都带上了作者的浓浓的思想感情在里头。那么到底是什么感情呢?同学们请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得出答案:第1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提醒学生注意“久违、牵连、孺慕”等词,直接抒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2段写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雨”字传达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4段将美国和中国的雨作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追思。
第12段“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写出了一切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对故乡浓重的思念之情。
总结本文的主题意蕴: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这样的感情我们同样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比如说《乡愁》和《乡愁四韵》。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Flash版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总结语
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余光中先生曾说:“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汗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今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了这篇文章美丽如画的语言以及蕴涵其中的情感,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从结构情感的角度去欣赏。
九、板书设计
写作方法:叠词 情感:对故土、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追思
长短句 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修辞
化用古典诗词
画面美
十、作业设计
1、摘抄《听听那冷雨》的叠字叠词,并分析一二处。
2、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问题探讨>
1、散文的语言优美,很有可读性,但透过语言去体会感情却显得有些困难,如何贴近学生,采取更有效的办法还是要继续探索的。
2、怎样通过美读来体会散文的感情?读分很多种,如何更有效地进行?
<参考资料>
著作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第23页
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1年10月)
文章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