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25
指出“木叶”在作者眼中所具有的特征。
把握作者主张
调动平时的阅读和创作体验,审视作者的观点。
调动平时的阅读和创作体验,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审视,判断其可借鉴之处。
教师提供材料(见“材料链接”材料1和材料2)。
1.调动平时的阅读和创作体验,欣赏材料1中的诗句。说出材料中“木”在诗句中的艺术特征。
2.阅读材料2。
阅读材料2,并结合以上活动将你所感受到的“木”的艺术特征和作者的主张进行比较。
3.阅读材料3,明白作者身份对作者写作特点的影响。
调动平时的阅读、创作体验与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审视,判断其可借鉴之处。
总结
总结本堂课所学 作业设计 一、必做
阅读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并完成文后练习题。(见材料4)
二、选做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的文字往往具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九、材料链接
材料1:
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在这些诗句中,“木”给你的艺术特征感受是怎么样的?
1.刘桢《公宴诗》: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2.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
3.王维《秋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4.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2:
《全唐诗》中共用 “木叶”73次,用 “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 “木叶”18次 ,用 “树叶”1次。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 “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
《元曲选》中用 “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
材料3: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 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2006 年 10 月 4 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 97 岁。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
材料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练习题。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略)
冯友兰
练习题
1.阅读1―4自然段,对照课文中的解说和举例,用自己的话解释“意义”“了解”“自觉”“境界”的意思,并画出他们的关系图。
2.阅读文章中讲述人生四类“境界”的部分,仔细默读描述各类“境界”典型特征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解释四类“境界”的含义。
3.阅读5―8自然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作者说“想要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这里的“努力”是什么意思?
我们如何分辨出不同“境界”的人?
注释:
[1]引自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说“木叶”》课前预习作业设置。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