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之《外国诗三首》

编辑:

2015-09-21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陨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空虚了……”“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版书设计

五、课文赏析

六、课文补遗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9月开学季—教师新学期准备专题

高一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旧人教版):《中国当代诗三首》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