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12
师: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1: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和他的心情相合。
生2:是那个时代影响了他这样去写。
师:对。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出示幻灯片 背景介绍)。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 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师: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
生思考,有答闻一多的《死水》,有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师:出示幻灯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学生做诗。
提问一学生,答: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师:不错,有意境。看你们这样有兴致,我也想当一回诗人了。吟诵:小院破屋浓茶,青天碧草蓝花。鸽飞蝉鸣雨下,天真凉啦,故都胜似老家。(学生鼓掌。满堂喝彩)。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和第12——14段 ,提问:
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生: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师: (出示幻灯片慢、润、淡)
师: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生: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
师:(出示幻灯片答案) 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
师: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秋图。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下课。
高一语文上学期教案:故都的秋教案集(7)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广大师生喜欢本文,点击查看更多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