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2014年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琵琶行》(人教版)

编辑:

2014-10-13

3.文章结构

这首诗有缜密的双线结构,琵琶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双线交错,时隐时现,交织于主旨句,汇合于结尾段,实现了诗人与艺人之间感情上的沟通与融合,升华了全诗的思想境界。全诗共五段:

第一段:写诗人江边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第二段:琵琶女弹奏琵琶。

第三段: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第四段: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第五段:诗人重闻琵琶抒发“天涯沦落”之情。

4.艺术特色

(1)复线结构是本诗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琵琶行》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线),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暗线)。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同命相怜的感喟之中。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的内容表现丰富,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

(2)以情动人是这首诗的另一显著的艺术特点。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悲伤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愁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人物昔盛今衰、暮境凄苦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泊流落的悲切之情。末尾一段,凄凄的弦声与掩面哭泣相互照应,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3)对音乐的描写极其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作者以声绘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这样借助语言的音韵摹绘音乐的音韵,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有,作者写琵琶女的演奏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运用

唐诗鉴赏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濛濛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这里选的是他写的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有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之间的交往均已无可考,但从本诗来看,他们的关系颇好。诗首联中“楚江微雨里”点出了“雨”,同时一个“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历其间;“建业暮钟时”的“暮钟”点明了黄昏时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钟、击鼓以报时间的习俗,所谓“晨钟暮鼓”。“楚江”“建业”(今南京市)均为送别之地。由此可见,本题A项的赏析是恰当的。这首诗的第二联中“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细雨密布在帆上,帆变湿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飞鸟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飞翔起来就较为困难。第三联中“深”“远”两字更着意地渲染了一种细雨迷濛的景色。“海门”在诗中是指内河通海处,即海口,从建业东望海口处,自然深不可见;加上细雨纷飞,故只能是朦朦胧胧;“浦树”指江岸之树,远远望去,它们在霏霏细雨之中显得很湿润。这两联诗勾勒出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面,而且整幅画面笼罩在微雨濛濛之中。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濛濛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因此,本题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本诗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有“腾云似涌云,密雨如散丝”句。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而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所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答案:C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月下门”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解析:本题侧重于对语句的理解,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作准备。A项就标题设项,考查对“题”和“幽居”两个词语的理解;B项考查“少邻并”三字的意思,关键在“少”字,被读shǎo,意为“不多”,C项考查对“推敲”这一典故的了解;D项考查“幽期”和“不负言”,都属于语句的理解层次。B项“少邻并”理解有误。从全诗来看,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ào),而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ǎo)。

答案:B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A项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从表达方式上说,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以及阅读效果等方面。惟C项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不准确的,因为“中间两联”重在写景,而非叙事。同时,首先并未写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是写李凝幽居的环境。

答案:C

总结:新的学期威廉希尔app 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2014年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