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好多老师又要忙着为同学们写教案、备课。教案的制作需要清晰地思路,条理的章程,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2013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欢迎老师们参考借鉴!
【备考策略】
根据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种群数量的变化与“J”型、“S”型增长曲线是常考点,但考查形式已不再只是坐标图形式,而是表格、多曲线结合、柱状图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复习时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转化。
2、单独考查群落的题较少,多与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多个知识点相结合综合考查,注意综合题型的训练。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的必考点,复习时注重结合生态农业等生态模式,熟练掌握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途径。
4、环境问题考查多以当前最热环境焦点为背景,复习时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纲点击】
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9、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0、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核心要点突破】
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增长曲线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内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②年龄组成;③性别比例
(2)外部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类活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活动、环境污染等。
2、种群密度的 调查方法
(1)样方法: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的增长曲线
(1)“J”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无限且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模式,有环境阻力,部分个体被淘汰。
(2)“S”型曲线在 时间是最大, 时间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两曲线增长率比较
“J”型曲线增长率恒定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渔业捕捞应在 后进行,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以保持其较快增长;而害虫防治则尽可能在 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
【典例1】(2010•山东高考•T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选 C。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表 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2、生态系统的三方面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碳循环) 信息传递[来源:Z+xx+k.Com]
来源 光能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 生物或无机环境
形式 光能(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物理过程、信息素、植物和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联系 (1)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典例2】(2010•江苏高考•T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解析】选B。小草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作为生产者的小草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同时可能与其他植物构成竞争关系,因此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小草存在潜在价值;某种害虫的天敌可能栖息在小草中,从而得到保护。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来源:学科网ZXXK]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辐射增强
酸雨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
土地荒漠化 草原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树木等原因使植被遭到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污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使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DNA分子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生物性状和种类的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即生物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①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立法宣传。
②具体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典例3】(2010•北京理综•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 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广东高考•T2)谚语“苗多 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命题立意】本题以谚语为材料,主要考查种间关系。
【思路点拨】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
【规范解答】 选A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的旺,苗就长的不旺;反之,苗长的旺,草就长的不旺。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所以二者应是竞争关系。
2、(2010•安徽高考•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考查对物种丰富度概念的理解。
【思路点拨】关键点: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规范解答】选C。从表格中的 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比较,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3、(2010•浙江理综•T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随着季节的变化某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考生根据图示结合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明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环境、食物、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规范解答】选A。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即逻辑斯谛增长),,只是斜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虽然种群出生率提高,但是还有其他诸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环境、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的数量,所以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走过b点;天敌捕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如b-c段下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和衰退型时分别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所以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类似c-d段波动。
4、(2010•天津理综•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调查为材料,结合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的丰富度等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三种生态系统中物种数、旱 生植物比例等数据,并能分析计算出所需数据。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规范解答】选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根据表中的数据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类为100×49.1%=49.1小于荒漠草原的80×78.0%=62.4。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格中只列举了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2010•江苏高考•T30)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 ,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
④接种与培养: 。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散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的能力,包括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思路图示如下:
【规范解答】(1)因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繁殖速度快),则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等特性。
(2)据题意,两种藻类属于竞争关系,抢夺共同的资源(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和空间。
(3)本实验属于典型的对照实验,其中自变量为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化学物质,因变量是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 则对照组应为空白对照,加入的是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实验组是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其他影响实验的变量(如铜绿微囊藻数量、生长条件等)为无关变量,在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
(4)对照组中,铜绿微囊藻不受抑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实验组中,铜绿微囊藻受抑制,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增长。
【参考答案】
(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来源:学|科|网Z|X|X|K]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人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调查法、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理解。
(2)种间关系的判断。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
(4)标志重捕法的相关计算。
【规范解答】(1)根据图示,a、b两种生物的数量最初都增加,随后a继续增加,b趋于消失,二者的关系曲线符合竞争关系。
(2)d大量死亡后,c的种群密度 由于天敌大量减少而增加,a的种群密度由于c的增加而减少。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的种群密度会由于缺乏食物来源而降低。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关系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5)设c种群的数量为x,根据题意可得:50︰x=5︰40,解得x为400。
【参考答案】
(1)竞争 (2)c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动调节能力) 低
(5)400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B 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 从B点到D点,种内斗争加剧
D D点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2.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 (2011•辽宁省沈阳二中第四次阶段测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 (2011•浙江省杭州二中月考)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 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 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2013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标签:高三生物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