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好多老师又要忙着为同学们写教案、备课。教案的制作需要清晰地思路,条理的章程,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欢迎老师们参考借鉴!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 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主题内容范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主题复习目标:近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特征;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建国后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考点梳理】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一).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二)表现
(1)中国家庭“纺”与“织” 分离,中国农户“织” 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三)影响
1.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四)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特点:不平衡性。
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
A、近代前期的自然经济
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1、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19世纪60年代在沿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瓦解。
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的自然经济
趋势:日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消失]。
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3.实践
(1)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评价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近代前期:趋势:逐步壮大。
1、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3、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4、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趋势:由发展到消亡。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4、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
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
【真题演练】
(20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解析:D 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20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C 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A、近代前期:
阶 段 条 件 特 点 影 响
19世纪60年代产生 外资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两面性;近代企业;半殖民地性 导致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19世纪末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一战期间迅速发展 列强放松侵略;
辛亥革命的影响;
实业救国。 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背景:
①国际: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
②国内: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含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6)
2.我国的经济特区: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①概况:1988年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②目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③特点:知识密集,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④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如苏州、合肥、郑州、长沙、济南、唐山等。
4.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真题演练】
(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二).过程:
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4)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6)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标签:高三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