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下面这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世界近现代史,希望大家喜欢!
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
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导火线、议会斗争、内战、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革命的意义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
②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革命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抵抗外敌、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拿破仑帝国;革命意义,英法革命的异同点。
③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革命过程(导火线、爆发、《独立宣言》、转折、胜利),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内容,独立战争的意义,比较《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
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内容(农奴人身自由、农奴与份地),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改革后俄国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②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的背景(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和矛盾焦点),内战的过程(导火线、爆发、扭转、《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转折、结束),内战的意义和影响
③德意志的统一:
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过程(俾斯麦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统一的意义;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特征及影响
④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统一的背景,意大利统一的过程(撒丁王国的改革、北部基本统一、西西里之战、意大利王国成立,最终实现统一),意大利统一的意义,比较德意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⑤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倒幕运动),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债务危机、粮食危机、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严重的挫折和危机。
⑶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①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迅速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实现工业化;②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③、积极开展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④大力加强南南合作,提高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
6、南北矛盾的加剧及其原因
⑴南北矛盾加剧表现在:①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日益扩大。②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③债务十分沉重。
⑵原因在于:①在生产领域存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垄断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这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以来发达国家。②在货币金融领域,国际金融机构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③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垄断世界市场和商品价格的决定权,不断抬高工业品的价格,压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从中攫取高额利润。④在技术转让和资源方面,发达国家霸占了一些国家的丰富资源,垄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⑤南北方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不合理的关系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的主要根源,也是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
⑶解决南北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
7、南南合作的形式及其意义
⑴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为促进各自民族经济发展和集体自力更生,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措施和经济合作而进行的活动。因为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因此称这一合作为“南南合作”。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南方国家开始采取集体行动促进共同利益的发展。
⑵南南合作是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国际关系。①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原料生产、输出国组织和区域性、半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推动它们在政治上的合作。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合作,进一步壮大了它们的力量,确定了共同的目标,有力推动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⑶南南合作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都比较落后,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投资条件不利,再加上宗教、领土、民族等矛盾的存在,南南合作还存在着很多障碍。
四、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的特点和斗争结局
1、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占有,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
2、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印度国大党提出“自治”要求,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印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3、一战后,英国改战时对印度的怀柔政策为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具有妥协性的国大党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1950年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专题四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中心舞台的确立和延续:
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①15世纪~17世纪下半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矛盾:西欧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的矛盾;
②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殖民霸权的建立;
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拿破仑战争、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美国扩张;列强积极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矛盾: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④19世纪晚期至一战: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大世界战、美建立西半球霸权;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洲中心舞台的动摇和转移: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⑤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国际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干涉苏俄、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东西方矛盾。
⑥20世纪30年代:德日扩张、英法美绥靖、局部战争、大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战争危险日近;
矛盾: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到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⑦20世纪40~50年代: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冷战、朝鲜战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从对立到联合,又从联合走向对抗;
矛盾:从同盟国、轴心国矛盾到北约、华约矛盾,
⑧60年代~70年代: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欧日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
矛盾: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⑨从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全面崩溃,多极格局发展;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过渡时期;
矛盾: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⑴维也纳体系(略)
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内容包括: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以及国家联盟的建立。
②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③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主要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
④瓦解:a.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b.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c.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d.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e.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⑤瓦解的原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⑶雅尔塔体系
①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③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④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出现:1956—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时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⑤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a.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形成,欧洲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与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b.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经互会的成立;c.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⑥雅尔塔体系演变的自身特点: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冷战共处贯穿始终,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美苏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从未爆发面对面的热战(战争)。
⑦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美、苏对盟国的控制也不断减弱。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逐渐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长,两级格局的基础终于松动,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
⑷世界格局多极化
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和俄国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合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的不同:a.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b.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c.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事件。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a.两级格局终结,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想一家独霸世界已经力不从心;b.当前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都无法与美国单独抗衡,因此新的实力对比尚未稳定下来,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三、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
总论: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
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2)各国的国家实力。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 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力膨胀的结果。(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4)各国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负面的,正常的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6)地缘政治的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①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②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③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④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3)原因 :
①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1)制定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②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③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2)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3)“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4)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①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5)绥靖的表现:
①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②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③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 ④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⑤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静坐战争(战时体现)。
(6)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
(7)绥靖的恶果
①“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4、美国的中立政策
(1)中立的背景: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中立的演变:
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
(3)中立的影响
①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②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
5、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全球独霸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领土扩张阶段,第二、三、四阶段是以经济、军事和一体化进程。
3、英德关系
⑴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⑵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略)
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⑷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大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⑸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⑹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⑺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确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⑻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第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⑼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队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4、英美关系
⑴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⑵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⑶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⑷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⑸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⑹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⑺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联合反法西斯侵略,召开四次会议,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⑻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5、美日关系
⑴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⑵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⑶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⑷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美国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⑸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国在华利益,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国打败日本取胜。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⑺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⑻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6、美苏关系
⑴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⑵30年代,推行“中立政策”,纵容德国侵略苏联。
⑶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⑷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⑸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⑹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拖跨苏联。
五、中外关系
(一)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近年来,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都是高考的热点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世界近现代史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威廉希尔app 伴你成长!标签:高三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